趁著這次印度之旅把”歐巴馬的夢想之路”讀完2遍,這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作品。我從沒完整聽過他的演說,但很多人都說他是一位天生的演說家。喜歡他只是因為他的笑容是如此的平安,我本就喜歡深膚色的人,所以也喜歡他多過希拉蕊,不喜歡人用強勢的態勢來強迫人,不喜歡咄咄逼人,所以喜歡他的笑容。
我想他的尋根成長之路,一定比書中的描述過程更加艱辛,但他以黑人自由主義者的角度撰寫,沒有哭天喊地的悲情,他只是淡淡的描繪出尋根之旅的情緒,這些不只是他的經驗,也是所有美國黑人的心情寫照。這本自傳真是一本勵志自傳,對於一位社區工作者更應該讀這本書,他讓我更加了解社區工作應該如何精進自己。書中有許多值得一在反思的話語他真不愧是哈佛高材生。
一位如此年輕的政治家,是如何決定參選美國總統,美國給了人們什麼樣的自由與自信,讓一位美國黑人有這樣的自由,或許應該說美國黑人的人口數已經多到時機成熟可以擁有一位黑皮膚的總統。或是美國真的意識到尊重另一種文化的發展,才是未來人類發展的生存之道。
儘管我不是很喜歡美國,但我不得不佩服美國的心胸,這些美國人的祖先都是因為夢想而去美國開墾的人,因為他們相信,美國是一個實現夢想的地方。這個夢想新一代的美國人並沒有忘記。
人應該為夢想而活著。曾經有人問過—你有多久沒做作夢了? 原來對現代人來說,作夢是一種奢侈,想實現夢想叫做不切實際。我的人生也要實現夢想,才會不枉天主造人的這一生。
書中一段對社區故事描寫,也正是我們現在工作的寫照。
“回首過去的十五、二十年,他們還是心滿意足。擁有雙收入的保障,付清貸款帳單,也許子女上了大學,壁爐上掛滿他們的畢業照。他們維繫著家庭,讓孩子不流落街頭,他們也組鄰里守望互助會來約束彼此。”
“但當他們談到未來的時候,聲音裡卻透露著一種不安。他們會提到一個時常來借錢的表哥或兄弟姐妹,或者是一個成年的孩子,由於失業,仍然住在家裡。即使是那些完成學業,順利進入白領世界的孩子,他們成功的本質上仍是失落,因為這些孩子越是成功,他們就越可能搬走。更年輕、更不穩定的家庭搬進他們的住所,第二波移民來自更窮的住宅區,那些新來的家庭無法一直支付貸款或是維修費用。汽車偷盜事件更頻繁了,綠意盎然的公園空無一人。人們開始在家裡待上更常的時間,他們安裝精細的鐵門,且估算著,能否虧本賣掉房子,搬到一個更溫暖的地方。”
“用木板修補的住宅,破敗的店面,只剩老人的教堂,不知誰家的孩子成為街頭小霸王。”個人發展與集體衰退這種雙重的感覺。
在部落工作,有著幾乎一模一樣的面貌。我們不斷地宣傳著所謂的優質生活,原住民終其一生在為這些物質生活拼命,他們認為送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是給他們的資產,告訴子女能在外面找到工作就不要回來,為了子女及家族裡的 日持常需求,他們以打零工的方式賺取現金,生活方式徹底為了生存而改變,農田已經租給甚至土地被騙(這個可能比美國黑人好一點,起碼原住民可以告訴他的子孫說,那一片土地都是你的祖先的。不過這真是具有悲情、忿怒及至形成仇恨的一句話。)一片片自己的美好的山林變成別人的經濟作物的家,進入自己的土地還要有通行證。
在台灣我有相同的感 覺。我知道自己來自中國,卻不知道自己的認同在那裡,但絕不是中國,中國所代表的文化價值是什麼呢? 大人告訴我們要有一份好工作,需要一個好名聲,一個好家庭,一棟好房子及一雙好子女,這些基本需求來自於好收入,就是賺錢。錢似乎是安全感保障,這原也是無可厚非。但窮人賺錢何其困難,而窮人之所以成為窮人,如果不是因為懶惰,就一定是環境因素所造成的惡性循環的結果。
在部落工作常常會有失落挫敗的感覺,階級所帶來的不平等,我們的工作遠作不完,然後就被質疑NGO到底完成了多少工作。ㄞ! 天知道永遠做不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