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星期是我們自己訂的有機查驗最後2天改善日期,剛好碰上割筍的季節,整個鄒族幾乎是翻了過來,班員忙著割筍,雖然給了班員2星期的時間做改善,但是不祭出考試及撤籍的殺手鐧,還真是無法完成。不過,我們的神奇班員都可以在2 小時內做好。
因為今年年初夏雨下的少,轎篙筍的產量幾乎是平常的一半不到,因此今年產地筍價價格是去年的一倍,這已經幾乎是天價了。筍農都非常高興,就筍價而言,真的是割的高興,就產量來說,真是心中痛恨。因為氣候變遷,雨水少,深山裡的植物長的不足吧,山豬跟猴子都下山來找食物,剛剛冒出來的轎篙筍就是它們的最佳糧食,所以除了今年產量少之外,還要面對被山豬、猴子咬過或是折下的局面,根據筍農估計,能夠採收的筍,大約只剩下1/2不到。
原住民朋友開玩笑說,我們與猴子的分配比例是看高度來訂,有的地方幾乎到達二八比,猴子八,我們二。所以應該請猴子來採筍。
雖說是筍價高,但是農民還是只能賣生筍,過了今年,明年還是一樣的景象,因為原住民的農業一直處於第一級的農業,加工品可以儲存、可以變化,對於市場風險的管理成品也較低,但是升級需要成本、資本。原住民部落一定要有自己的加工場嗎? 雖說產業是分工的,但我一直無法取決我們應該要選擇產業的哪一級是對原住民永續發展有利的。
阿里山的轎篙筍應該可以算是最大宗的的有機蔬菜了吧。每年4-6月是產季,但是今年大約到5月底就沒有筍了,有的低海拔(500-800公尺)的竹園,甚至不出筍。筍農被迫要到更深山的竹林去採筍,危險性更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