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8日

一場令人讚嘆的分析--淑蘭老師對社會事業的分析

淑蘭老師從金融風暴談到社會企業,金融風暴對NGO的影響是甚麼呢?一般NGO因著全球金融風暴的襲擊,都恐慌著收入短少,也擔心社服這一塊大餅會被出現越來越多NGO所分食而擔心。然而聽說一些中小企業因為金融風暴而關門,卻沒聽說NGO關門。這讓我想起10年前在新竹從事身心障礙社工時,我們都是小機構,已經許多單位擔心社福大餅分不到,我也提出相同的觀點,沒想到過了10年仍有許多單位在擔心同樣的事。是NGO界沒進步,或是NGO的人員精進有不足之處。心中有點苦楚。

淑蘭老師提到一些社會企業的案例,其發展真是讓我大開眼界,也期許自己能有這樣的視界、能力、機會做到這樣的地步,因為我不希望如老師說的,那是一個個案。因為個案就是一種不會普遍的現象。我卻期待有更多的人能夠創新,來達到這個地步,我想彭婉如基金會是台灣的尤努斯。

淑蘭老師說,在金融海嘯的今天,只聽說企業界關門裁員、減薪,卻沒聽說NGO界作出類似的事,似乎在動盪不安的環境中,NGO是比較穩定的行業。看似如佌,但也可能是NGO的設立本來就比較人性化、是以全人發展為中心,當工作人員以全人精神照顧個案的同時,機構不應該以資本主義的態度來對待工作人員,當外在環境更加艱難的時候,機構更應該發揮創意讓工作人員在驚滔駭浪中仍能維持服務品質。

我想這也是瑪納多年來的服務心得。台灣有一大比例的NGO是靠政府補助來執行其服務工作,因此政府補助經費的多寡也直接影響服務的質量。過去幾年瑪納與輔大合作,申請政府經費來執行服務工作,因此僱用3位工作人員,因著環境改變,即使是補助沒有了,仍然留著工作人員,也可以稱之為對NGO界培養訓練人才(這是自我安慰的說法,因為實在不忍心以專案方式來聘用工作人員,這是不符合正義和平的原則)。辛苦的一年的經驗,也造就我自己許許多多的經驗與經歷。

我相信社會氣業的思維,會帶給NGO及社會大眾一個正面思考及創新作為的模式。

2009年4月25日

蓮苑--另類的社會企業

想寫些甚麼,卻又沒有頭緒。認識蓮苑的工作,真的佩服瑞珠的堅持與勇氣,一個建構幸福家園的媽媽。在公益CEO CLUB的團體中,認識了瑞珠,一位經營蓮苑--社區家族學校的拓荒者。

一踏進蓮苑,我知道有人把一直縈繞在我心中的烏托邦實現了。蓮苑經營了11年,目前有有一個餐廳,還有安親班。如果單就說明一個餐廳及一個安親班就沒有值得書寫的。在蓮苑中,每位孩子都跟我問安問好,我看到孩子們身上的幸福,來接孩子們的父母,臉上不是接送孩子的疲憊與不耐,我在父母身上看到滿足與喜樂。

蓮苑的設立是因為瑞珠及素華兩位老師看到許多單親、失親父母,他們沒有能力送孩子去安親班,課後照顧對孩子的未來照顧是很重要的。這裡不只是所課後安親,因為課後安親需要老師、教材,最重要的事,安親課輔的目的並不只因為不讓學生輸在起跑點上,這個單純的目標。兩位老師希望給所有學生的還有人生的目標與價值。在蓮苑的生活中,品格教育及弟子規是重要的課程。在這裡我體會到中國文化的美麗,謙虛、包容、禮貌、正向。我相信一個孩子有了這些特質之後,他的人生不只是學習IQ與EQ。

為了這些孩子的課輔,蓮苑開闢了一家非常典雅的素食餐廳,讓孩子可以有飯吃,讓鄰近有困難的鄰居有一個喘息的地方。這家餐廳的特色是隨喜收費,因為蓮苑的開辦宗旨便是相信人們做得到,人的困境只是一時的。這也感動了附近的媽媽們,來到蓮苑做志工,間接讓來到這裡安親課輔的孩子們,有一個家的感覺。

誰說社會企業的就一定是一個商品。蓮苑的美,部是我所能形容書寫的,一定要你直接來到這裡。你一定會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善。

這是一個值得你真心對待,永遠信任的地方。

2009年4月24日

一場社會企業學習活動--我的心中充滿感激

今天參加輔大辦的社會企業研習活動,受邀來參加的講員都是受人尊敬的典範。張主任說他願意分享這個平台,他不只是要賣油。里仁韓經理說,農民的需求擺第一,李所長及胡教授總是問我說,雅楨你需要什麼幫忙。這些話總是讓我感激,即使是小小支持,都讓我感激到不行,我能做的只是做我所承諾的。


本來心理就出現一些令我自己害怕的事,看到那麼多的賢達願意扶我們一把,他們相信我們做得到,就越發害怕自己會讓這些支持我們的人失望,倒不是對自己沒信心,而是怕他們的期望太高。說來好笑,我從不曾擔心自己沒法符合父母的期望,卻在這時擔心了起來。

因為擔心有讓自己有了再往社會工作方向的藉口,一直想的如果我繼續做社會工作,我一定不會讓人失望,因為我是那麼的駕輕就熟,我不用擔心我達不到他人的期待。但是社會企業就不一樣,我心想著50家庭的生活,我會他們的努力而感到安慰,更因為他們可以分享感到喜悅,但是在進入市場的過程中,我充滿不安,我擔心我令他們失望,我有擔心自己做的不夠好。

合樸孟凱是一個非常哲學的人,他從自覺中發現自己的方向,他也鼓勵每一個人都在自覺中發現自己、做自己。不管是不是要做社會企業,都要對自己負責任,一個對自己負責任的人,就是有良知的人,有良知的人,就不會做對社會不好的事。一個人會做什麼事也不是強求或是特意安排的,因緣聚足時,自然而然就發生了。當然我們不能有超過自己能力的渴望,不然也不會有因緣聚足的時候,但躲們卻可以慢慢的培養這些因緣。這倒是跟福智、法鼓山、華嚴一樣的信念,一個人的心對了,做的事也就對了。所以法鼓山、福智、華嚴都在做教化人心的事。

勝利之家張英樹主任,真是一位創新的人才,為了身障者的工作權與人性尊嚴,工作者必須要發揮極致的創新與創意,相信每一位身障者是有能力的,盡量讓每一位身障者的工作權及尊嚴得到基本保障,也因此創造出許多的創意及社會企業。看到這些介紹,真是讓我為勝利之家感到驕傲。也給自己期許。

從曙光計畫到光原社會企業,我們一路走來雖然不是很平順,卻一直有人支持,不能不說是天主的安排。天主從不會給人超過人所能承受的重擔。

2009年4月23日

感謝研華,也期許自己在研華的協助中學習

研華教育文教基金會舉辦公益提案活動。內心由衷感謝研華基金會的支持與認同。這讓我相信只要是對社會有益的議題,一定有人支持,因為台灣這一愧土地是由每一個住在台灣的人所以共同擁有與維護的。再擴而大之,台灣也是這個地球的一份子。

在最後決選的時候,劉董事長說;要如何讓研華的員工多多投入志工行列,這真是讓人感佩的行動。許多人都知道,如果沒有高層鼓勵,是很難做到的。因為鼓勵員工當志工,並不會增加公司的產能,而公司必須有更多的人力來投入鼓勵員工投入志工服務的工作,間接增加公司成本。當然或許會有人反駁我說;因為員工快樂,工作績效也會比較好。但不管如何,鼓勵員工當志工,絕對不是增加績效的第一首選。
所以劉董事長的帶頭來做這件事,也讓我學習如何更為他人著想。研華基金會的團隊及志工長,總也在忙之中,來協助規劃合作事項。瑪納與研華合作,我也希望能在我目前的能力範圍內,為研華作一點事,因為這也是瑪納的宗旨--分享。

由於研華的肯定,讓我自己更加肯定目前所做的方向與方式是對的,雖然這一路走來是如此的辛苦,我們常常捉襟見軸,但是值得的。也讓自己更加謹慎地為每一位認同我們的人著想,做好我們所承諾的事。而我也可以在這個合作的過程中,學習營利組織的的管理。

我們可以在合作中擦出何種火花,我並不知道,但我確信這一定是一種值得推薦與實踐的模式。

2009年4月19日

學術論文的訪談--感謝胡哲生老師的協助

越來越多學術論文要求來訪問光原社會企業,起初覺得光原社會企業只是新成立,甚至尚未一年,一切都還在建立,這時候訪談我們能夠說的也不多。頂多談一談為何要建立社會企業,也有一些題目是關於社會企業創業家。經過了2季的修正及營運,我們自己也在過程中不斷地學習如何平衡社會標與永續經營的心得。自己也好像掉進了社會企業的研究領域裡,頗有趣的。

在昨天的訪談中,一個問題縈繞我的腦中很久。就是關於光原社會企業是否賺錢?如何賺錢?(倒是很少人問到賺多少?大概大部分人認為賺多不可能,所以這問題就不需要問了)。對我來說,社會企業也是企業,一個企業不賺錢,應該更明確的說如果一個企業不能經營下去,在經營不下去的那一天,企業界不存在了,社會企業也是一樣,一樣要經營下去,因此要維繫一個社會企業的營運,生存下去是必要條件,因此在營運過程中,是否能夠持續不斷地維繫住原來的社會價值與目的,是社會企業的重點。

接受了多次訪談後,常常懷疑自己做這件事是否會成功,因為我沒有管理經驗、沒有農業背景、資金沒有到位;我對大的資產是原住民朋友的信任與支持、一群朋友的堅信相挺、及自己莫名其妙的自信、及莫名其妙的相信這是天主要做的事。如果是商管朋友來評估(事實上已經一些人評估過),都是給很多建議,但是卻沒有一個人說,我這樣做會失敗(或許他們不好意思說吧)。

我想大家都在協助我找到一個可以兼顧社會目的,有可以營運的方式。因為大家都相信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another world is possible.

之前砍一本介紹耶穌會500年是事業體的書,栽培領袖-耶穌會的人才學。要成為耶穌會的會士所必須具備的條件,也是現代公司所具備的條件,
1.革新的能力
2.保持彈性與不斷調適的能力
3.訂定雄圖大志、放眼全球
4.迅速行動與甘冒風險的能力

這也是我自我期許的能力。

2009年4月11日

参觀香港的社會企業

在復活期安排這趟社會企業學習之旅,這真是收穫豐盛的安排。自己覺得準備不夠,沒想到比預期的收穫更多。香港發展社會企業有其得天獨厚的條件。

香港之前是英國殖民地,對公平正義的概念較深,香港的外商公司也多(歐洲公司較多關心)對於社會企業的接受度也高。香港基督教發展較台灣久遠,基督宗教對於社會公平正義的發展,較多由教會組織來發展。這次參訪的團體中,並沒有特別安排與宗教有關的團體,但是似乎基督教團體就是受到特別感召而做這類的事工。加上香港政府大力推動社會企業,因此許多的社會企業也就如雨後春筍般發展。

在参訪過程中,最大的心得是我們與豐盛髮廊的負責人討教,他對於社會企業的看法有十分自信及認同。這對機構發展社會企業有很大幫助,不會搖擺不定。機構與社企間的關係與遠景都十分清楚。社企對於市場的敏感性是機構發展不同社企機構的第一線。

社企定義的社會企業,以企業策略回應社會需要。
不是純粹的企業、並非以一般的社會服務,社會企業透過商業運作、賺取利潤以貢獻社會,所得盈餘用於扶助弱勢及促進社區發展。
社會企業重視社會目標,多於追求最大的企業盈利。
http://www.socialenterprise.org.hk/

正生書院

創辦於1985年,由基督徒營辦之社會慈善服務機構。法定名稱為「基督教正生會有限公司」。「正生」一詞來自聖經,取其「悔改歸正」、「出死入生」的意思。協助一切受各種成癮行為困擾人士,脫離一切癮癖;塑造健康、積極人生,重新融入家庭及主流社會。

目前以營運大嶼嶺上正生書院及快餐店及茶店為主。正生書院中以提供12歲至20歲毒癮青少年正常課業及職業訓練為主,目前書院中有傳播製作組、war game。

正生書院從成立至今,因應社會市場發展過不同的社會企業,如農作、泥水工程、廢物回收、鋼琴維修、寵物飼養....等。林希聖董事長說,只要賺的錢是回到組織,就是社會企業。這倒是跟DTA的看法很類似。

http://www.drugrehab.com.hk/

豐盛職業訓練中心

在一九八七年成立,宗旨是向青少年釋囚、戒毒康復者和邊緣青少年提供職業訓練,使他們得著基督「豐盛的生命」。目前社會社業有豐盛汽車、豐盛髮廊、雅歌髮廊。

http://www.fullness.org.hk/

新生精神康復協會

新生精神康復會原稱新生互助會,是由一群痊癒離院的精神病人創辦的。本會於1965年改組後,易名為新生精神康復會。1968年根據公司條例獲准註冊為有限公司。1969年成為世界心理衛生聯盟的聯會及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的會員,1970年加入香港公益金為會員。

提供多類型的社區精神康復服務,以照顧精神病康復者及弱智人士的居住、就業與社交需要。本會共有26個服務單位。在社會企業方面,涵蓋了零售業、餐飲、旅遊、 清潔服務、物業管理等項。每個社會企業以自負盈虧為原則,因此每個企業體的損益兩平的時間也不一樣。

http://www.nlpra.org.tw/

社聯--匯豐社會企業商務中心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獲得匯豐銀行慈善基金會及攜手扶弱基金的撥款,成立社聯--匯豐社會企業商務中心。他位於香港灣子溫莎公爵社會服務大廈內。致力於促進社會格新、推動社會變革、推廣社會企業精神、凝聚社企力量、聯繫企業夥伴、加強海外交流。主要推動三大方案,社會創業者、社會投資者、社會天使。
目前主要推動方案為社企孕育計畫、社企加油站、社會企業主題推廣、社會企業精品廊、社會創業大獎、青年社會天使計劃、社會天使嘉許計畫及社會天使大獎、社會投資計畫。
並提供租用辦公室及會議場地的服務。

2009年4月1日

24小時腦袋中都是社會企業

昨天在路上看到喜憨兒麵包坊的送貨車,車子是格上租車租用的,是一台冷藏車,冷藏車的外觀漆上喜憨兒麵包坊的廣告,有麵包、宴會會議餐點、彌月蛋糕等業務。傍晚我在台北縣政府開會,一樓大廳上有八里教養院院生的陶藝展,有些陶藝作品做的真好,有的也與園藝植栽做結合。以自己曾經在身心障礙的領域工作經驗來看,這些參展的身心障礙及腦性麻痺的院童來說,這些陶藝作品已經有不錯的成績。

回頭來看社會企業,喜憨兒及智能障礙的NPO真的能直接進入市場競爭嗎? 社會企業就是一個企業,這些是必須要經的起市場的競爭考驗,如果無法進入市場競爭,算不算社會企業呢? 許多教會組織,因為教義而協助弱勢族群或是特定服務者,如智能障礙、喜憨兒,或是將自有空間規劃以出租來獲取一些收益,以補足本業不足之經費,或是可以當作一種其他收益方式來穩定支持本業。然而如果這些收入足以維持營運,而不以與市場競爭為目的,是否可以稱做為社會企業呢?

無怪乎英美國家的社會企業以環境及脫貧為主要議題。社會企業要有市場競爭就不是適合每一種障別。或是社會企業本身就是一個系統中的一部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