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8日

一場令人讚嘆的分析--淑蘭老師對社會事業的分析

淑蘭老師從金融風暴談到社會企業,金融風暴對NGO的影響是甚麼呢?一般NGO因著全球金融風暴的襲擊,都恐慌著收入短少,也擔心社服這一塊大餅會被出現越來越多NGO所分食而擔心。然而聽說一些中小企業因為金融風暴而關門,卻沒聽說NGO關門。這讓我想起10年前在新竹從事身心障礙社工時,我們都是小機構,已經許多單位擔心社福大餅分不到,我也提出相同的觀點,沒想到過了10年仍有許多單位在擔心同樣的事。是NGO界沒進步,或是NGO的人員精進有不足之處。心中有點苦楚。

淑蘭老師提到一些社會企業的案例,其發展真是讓我大開眼界,也期許自己能有這樣的視界、能力、機會做到這樣的地步,因為我不希望如老師說的,那是一個個案。因為個案就是一種不會普遍的現象。我卻期待有更多的人能夠創新,來達到這個地步,我想彭婉如基金會是台灣的尤努斯。

淑蘭老師說,在金融海嘯的今天,只聽說企業界關門裁員、減薪,卻沒聽說NGO界作出類似的事,似乎在動盪不安的環境中,NGO是比較穩定的行業。看似如佌,但也可能是NGO的設立本來就比較人性化、是以全人發展為中心,當工作人員以全人精神照顧個案的同時,機構不應該以資本主義的態度來對待工作人員,當外在環境更加艱難的時候,機構更應該發揮創意讓工作人員在驚滔駭浪中仍能維持服務品質。

我想這也是瑪納多年來的服務心得。台灣有一大比例的NGO是靠政府補助來執行其服務工作,因此政府補助經費的多寡也直接影響服務的質量。過去幾年瑪納與輔大合作,申請政府經費來執行服務工作,因此僱用3位工作人員,因著環境改變,即使是補助沒有了,仍然留著工作人員,也可以稱之為對NGO界培養訓練人才(這是自我安慰的說法,因為實在不忍心以專案方式來聘用工作人員,這是不符合正義和平的原則)。辛苦的一年的經驗,也造就我自己許許多多的經驗與經歷。

我相信社會氣業的思維,會帶給NGO及社會大眾一個正面思考及創新作為的模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