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2日

培養比訓練更加重要

根據萬寶華人力銀行 (Manpower Inc.)2009年全球人才短缺調查指出,全世界有30%的雇主難找到勝任工作的員工,在最難找到對的人才的國家裡,台灣和羅馬尼亞以62%雇主難找到勝任員工的比例,並列第一。其次是祕魯 (56%)、日本 (55%)和澳洲 (49%),亞洲地區中,最少人才短缺問題的是中國 (15%)和印度(20%)。
台灣人才短缺狀況最嚴重的職位分別為研發人員(Researchers, R&D)、業務代表 (SalesRepresentatives)、工程師 (Engineers)、管理者和高階主管 (Management and Executives )和財會專員(Accounting and Finance Staff)。萬寶華集團睿仕管理台灣區總經理林志榮指出,現在台灣雇主對於剛從大學畢業的社會新鮮人,都覺得和期望有落差,這種落差從基層員工開始,越往上層越嚴重;由於台灣企業常常只看短程利益,忽視了人才的培育對企業有更長遠的商業價值。(資料來源-中央社20100120)

台灣女性就業人數漸漸增加,自金融海嘯後,男、女性失業比從1:1成長至3:2,女性勞參率成長至49%,男性卻退到66%。勞委會職訓局就服組組長賴樹立表示,由於先生被裁員,女性不得不重新投入職場。整體來說,女性就業人數呈倒V型,在結婚前後達到高峰。不過,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研究,女性、青少年和中高齡者才是深受景氣影響的族群。中國文化大學勞動暨人力資源學系副教授張家春解釋,雖然女性就業人數成長,卻以部分工時工作居多,且在失業給付請領人數中,也是女性人數居多。(資料來源-醒報新聞網20100122)


記得20年以前讀書的時候,讀到勞工政策時,就有相同的議題,當時的政策也希望提高婦女的就業率,當時台灣婦女的就業率為亞洲四小龍之末,20年後的今天,雖然婦女就業率提升了,卻仍是亞洲四小龍之末。身為社工系學生的我,一直無法理解,為何婦女一定要提高婦女的就業率,婦女就業的目的在哪裡?與男性一樣嗎?
以家庭發展的觀念來看,我認為家庭中成員的成長,是因著每一位家庭成員每天互動所產生的化學變化而成,而隨著孩子成長、夫妻的工作、原生家庭文化的差異與過程,每天互動的結果,就是每日家庭的樣貌,因此非常簡單的說,家庭正向成長與否,就是家庭成員每天付出的結果,當然就有了所謂的學習型家庭的論述產生。
既然家庭是每一位成員付出的呈現,那麼家庭成員所展現的行為表現,也絕對是每一位成員所學習的過程之後內化的表現,只是這些學習及表現都成為隱性的。市場過於強調外在式的學息效應。
家庭既是每一個人的隱形學校,那麼家庭中的成員組成、功能、效益等,就應該被重視,難道婦女就只有就業一途嗎?婦女就業對家庭的正負面影響是甚麼呢?
在工商社會中,婦女在職場上的角色越來越吃重,為了提升家庭整體生活品質,婦女工作的情況倒也無可厚非,就如同過去農村生活一樣,婦女仍然必須負擔工作,但因為大家庭的家庭型態,工作的互補性強,婦女的角色與貢獻並不被研究與重視,但大家卻忽略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家庭學習,子女在大家庭中的學習,並不是現在學校所能取代的。反觀今日社會,工作專業分工細,家庭成員的存續不再依靠大家庭的副互助與互補,便可以有竹夠的能力維繫自己的家庭,但是對於子女在學習成長中的學習,相對被剝奪。
我不禁要問,人類需要的是合作的永續發展或是英雄式的勝利?當然二者都需要,但是我們是如何規劃與培育呢?

1 則留言:

落在地球 提到...

雅禎姊
我是桂如
剛剛在電視上看到瑪那的新聞
(其實是八八風災阿里山蔬菜義賣的新聞,我看到後面布條上寫有機的時候就聯想到您正在做的工作,果然是瑪那...)
真是替您感到高興,因為之前就有發現這個網誌,因此就上來留言,呵呵

雅禎姊,加油.
神父加油
大家加油

桂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