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8日

是批評或是判斷

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喜歡被批評,我們也被教導不要批評別人,因為當我們批評人的,也同樣會被批評。但批評是什麼? 為什麼我們如此的害怕被批評? 我們總是說,要對事不對人,因為這樣是客觀的。所以,對事叫做判斷,而對人叫做批評? 是這樣嗎?

在一個檢討的會議上,主管與執行者正在檢視整個活動執行的過程及結果的討論,在一個公關活動的執行上,主管非常不滿意,主管對執行者說:你為什麼沒有正確的執行當初會議中所討論的方式用,而用了後來的方式來執行這個活動,這樣的方式讓整個活動好像有兩個主軸,無法突顯我們的執行目標。

執行者回答說,我就是依照會議的決定來執行的,就是有許多的突發狀況,讓整個活動的進行方式必須依照現場狀況調整。

主管非常不悅的說,你每次都是這樣,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思來做,而不尊重大家的決定,每一次都讓大家在非常緊張的情況下為你解決困境。雖然總是度過難關,我們都把時間花在危機處理上,對於預期的效果,卻是無法有所突破。


批評是一種攻擊,攻擊的目的在於讓對方難堪或是讓自己得利。批評是具有毀滅性的,批評者希望這些事件可以傳播。判斷是為了做出決定,決定目的在於將風險降到最低。

批評與判斷的最大差別在於對象,即是你向誰說了這些事,明明是判斷的事,往往因為我們找錯了對象,而變成批評。

批評又分為外在批評及內在批評。中國人好面子,總是不願在人前說不好聽話,但心理面呢? 是不是也如外表一樣呢? 我們都在同一個單位上班,大家總是要好來好去(關於好來好去又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議題,什麼人需要好來好去,什麼人),所以不要批評,我們害怕人們念惡,或是誤解,終究變成鄉愿的心態。我一直對這樣的方式有很大的不能理解,如果我們的組織要進步,這是一種好的方式嗎? 大人跟我說,每一個組織都是有好人有不好的人,我們到底是包容不好的人,或是教育這些人呢?

幾經熱情,消磨,失去熱誠,再從來一次,我們往往被迫選擇消極地等待對方改變,我常想有沒有更積極的方法呢。到底是我自己擔心別人的反應,或是別人的反又應會影響自己。如果依照這樣的推論,原來是自己最在乎別人的看法。

跟揚康臨老師討論了很多天的學校的事,我想他一定發現,原來外面的人是這樣看兒家系。從討論的內容來看,好像是批評,但從有無道理及是否願意有建設性來看,像是判斷。我想外面的人也一樣的態度在看瑪納,瑪納真如我自己想像的美好嗎? 可能不至於,假使不是如自己想像的美好,那麼,我會如何做呢?

批評沒有人喜歡,但是人們總喜歡別人幫我們做判斷,可惜的是我們不會隨便找人認真的討論事情,而是與相關人員討論,這樣就很容易淪為批評。討論與自己沒有相關或是不太相關的事情,這叫做八卦,難怪八卦總是很多,而要決定的事情總是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