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7日

讓社會企業議題繼續發燒

企業與NGO對於社會企業的期待,真的有非常大的差異。有差異並不是甚麼新鮮的事,如果這差異是無法彼此了解的,這可能也會造成無法合作的結果吧。

若水對社會企業的定義,大約是現金應用被廣的定義。『所謂「社會企業」,是指有營收、能獲利的公司。他不靠捐贈,而靠日常的營運,在市場機制中自給自足。他的獲利可以分配給股東,或繼續做為公司資本,或回饋給社會公益。
社會企業與一般公司不同處在於:在提供的產品、雇用的員工、或服務的顧客上,解決了社會問題,創造了社會公益。公益的領域包括,但不限於:教育、環保、貧窮、公共衛生、弱勢族群。
創造公益,就是在這些領域中濟弱扶傾,消弭不公平。
「社會企業」,就是用商業的手法,達到公益的目的。』


就以上的定義,堪稱為完美的定義。這樣的定義在我經營的社會企業中,卻有不一樣的思維。社會企業的定義真的不容易,而不容易的原因,在於人們用道德的標準來審視社會企業。我們不會用道德標準來審視企業,因為企業的本質就是賺錢,而賺錢難免有一些不道德方法。但社會企業就不行,因為我們都用放大鏡在看社會企業,這是一種謹慎或是一種歧視。

一、有營收、能獲利且不靠捐贈,而靠日常營運。這樣的指標,當然是一家公司
二、在市場中自給自足,他的獲利,不一定要分配,可以繼續擴大公司,
三、獲利回饋社會公益。
以上三點,與一般公司沒有不一樣,不一樣的地方是『沒有明訂為股東獲取最大利益』,只要自給自足。然而自給自足,又如何擴大公司及回饋社會。

這裡提到,社會企業與一般公司不同處在於,在營運過程中,只要有一個環節與解決社會問題有關,創造了社會公益,就可稱之為社會企業。甚至只要提供產品可以解決社會問題,不必顧及解決方式是否為社會製造更多問題,也可稱之為社會企業。最後以『以商業的手法,達到社會公益』。

因為社會企業的定義困難,許多人將社會企業的定義以光譜的概念來呈現。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以商業的手法,達到社會公益』,最簡單的方式及解釋就是,賺了錢,然後捐助做社會公益。

瑪納及光原對社會企業的定義,並非只是在於賺了錢,然後選一個標的最公益。社會企業的目的為了解決社會問題,因此在整個服務的過程中,不應該繼續增加這個社會或是地球的負擔。
有人問我,光原的盈收要做甚麼樣的公益,這是我最常被問到的一句話,光原的設立是為了解決原住民貧窮問題,及因為貧窮問題所衍生的文化維繫、家庭破碎及子女教育問題。解決人的問題,並非只用一種方是就可以,就好樣我們生病去看醫生,醫生一定不會只給一種藥,或是一種病症的解決方式耶訂不會只有一種,這是一樣的道理。
所以在經濟問題上,先以公平貿易的概念來彼此對待,讓原住民可以有規劃生產、有規劃的收入、有規劃的存款、有規劃的生活,對未來有一種充滿希望即可依靠的感覺。
在價格、流程上透明,是教育原住民得靠近市場的方式之一,是為自己創造機會的教育。
有機不應該只是有錢人的專利,台灣要國富民強、要有強壯的下一代,就必須有健康的體魄及精神,健康的食品是擁有健康體魄的基礎,並不事等在生病了才吃有機食品。
有機市場擴大,有助於有機耕作者的投入,有機耕作產量提升,不僅讓社會大眾享有平價的有機蔬果,更是保護土地的方式之一。

光原社會企業並非在有營收之後,才投入教育或是其他社會公益工作,而是在每一個過程中,都應該計算其社會公益的價值與效益。

當大家都在為社會企業定義的時候,社會企業的本身做出甚麼樣的創新或是貢獻,讓這個議題不斷地繼續發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