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6日

窮人銀行家--尤努斯

拜讀窮行家一書,就像是讀歐巴馬的傳記一樣,幾乎是在整本書上做了重要的記號。每讀一遍就希望自己也有跟他們一樣的智慧與勇氣,雖然我不能影響那麼多的人,但我會盡力影響我能影響的人。

窮人銀行家一家的摘要
信用貸款應被視為一項人權,扮演消除各地饑饉的策略性角色。』、『所有人都是潛在企業家,只不過有些人有機會發揮,有些人沒有。』、就僅僅是一個非常簡單的理念,也可以將之化為如此偉大的行動。
葛拉敏銀行,全球 3,133機構,超過21,000名員工。不管其他研究者如何看到葛拉敏銀行的發展過程,他造就了超過 21000個工作機會。這就已經是偉大到不行的創舉。我不知道我自己應該發展到甚麼樣的景況。
重新定義發展
「發展」這個議題應該當做人權議題來看,而不是國民生產毛額(GNP)成長與否的問題,GNP的理論基礎是認為國家經濟提升時,窮人也能夠雨露均霑,同時受惠。應該重新定義「發展」:任一社會中,位居底層的這一半人口經濟地位正在改變。若外援無法改善這一半人口的經濟況狀,就不算發展援助;換句話說, 經濟發展應該根據這50%位居社會底層的實際收入來估算。
我們一項工作指導綱領,就是低調開始,從小處著手。一項計畫通常要花二年的時間才看的出其結構性缺失。
葛拉敏銀行理念
葛拉敏是一個自助團體。我們只想幫助有能力為自己創造更好生活的人,不去勉強他人要做甚麼。葛拉敏銀行一直宣揚的重要理念,就是窮人對銀行來說具有商業價值,銀行可以基於商業原則借錢給他們且獲得利潤。銀行有能地服務這群被世界遺棄的人,也應該這麼做,這不僅利人也利己。把窮人視為金融賤民或是社會棄兒,不僅有違道德,也是把生意往外推的愚蠢行為。
鼓吹吃苦耐勞、勤儉、自助的人受到奚落。糧食援助變相鼓勵長期食物短缺,因為穀物的進口商、海運業及負責海外糧食採購與分配的官員,最不想看到窮人可以字給自足,而失去經手這些業務的好處。
政府靠著援助機構康改的協助,擺資金投入現代化的灌溉系統,卻不願投注時間、資源或心力來解決以人為主的議題。強迫職訓,不如給予資本。
服務真正的窮人
體認到幫助農民並未拯救最貧困者之後,我把重心轉向周遭沒有土地或資產的人。
有錢人知道如何玩弄法律,根本不在乎規定。生活在底層的人甚麼都怕,她們沒有別的選擇,只有表現良好一途。
服務窮人的銀行人員要學習將心比心,感同身受,因為他們的工作是協助借款人改變人生,絕不只是賣產品或是服務而已。我們不只希望為人民帶來經濟地位的改變,也希望引發社會面的轉變。
服務的重點:改變借款人的生活

聖誕節一個人在家

今天是聖誕節,一個家庭團聚的日子,教會都會在這一天舉辦很盛重的活動,因為這是屬於家庭的日子,教會也是個家庭,也是邀請新成員加入大家庭的重要日子。但是我往往喜歡在這種普天同慶的日子,獨自一人與天主在一起,當然這也跟我的個性有關,當人一多時,我的超級內向的個性就會出現。並不是不喜歡與人在一起,而是跟不熟識的人不知如何相處,尤其我又是非常的少話。
今年聖誕節還是在要不要参加聖誕夜彌撒而掙扎,終究答應boss留在輔大,也希望跟很久不見的朋友送上我的祝福,所以也就去了。在台北,我沒有甚麼家人朋友,有懶得回竹南,這真是不對的我。不過自己一個人在家的感覺真好,雖然自己一人在家,不過我知道很多人愛我。
今天聖誕節,信義房屋社區一家選擇在這一天公布決審名單,真是一個難熬的日子,不過因為今天是聖誕節,歡喜的在家,所以也不錯,這真是讓我開心的事,雖然社區一家落選,不過,就短短幾分鐘的失落,就重新提振自己的信心,我相信這是天主的旨意,這是天主所定的時間表,我還擔心甚麼呢?
最近把山上的農地及人心重建,感到非常欣慰,卻也有點驕傲的感覺。好像有點忘記了這是天主的工作,變成了自己的成就,我像這不是天主的意思。人真的很如容易因為一點點的成就而忘記了原來的初衷,也很容易自滿。天主,請原諒我的自滿,而忘記這一切都是你所安排、規劃。我仍沒有忘記我只是你的工具,願你所賜予的一切都是為了愛你的子女,而我只是你的工具。雖是你的工具,仍希望妳能常常賜予我創造和平的智慧、力量、耐心、更大的愛你的心。

合一的宗教追思禮

一連兩場的追思禮儀,卻完全不同的呈現。昨天晚上為了朋友的家庭和樂,應邀與幾位基督宗教的朋友,在鄭神父的帶領下,一起在佛教氛圍禮儀中,最了一場追思禮儀。這是一種家庭動力的實際體現,很多台灣人移民到美國後,接受了基督宗教,與台灣民間信仰最大衝突就是拿香拜拜。許多父母都說,等我百年以後,你要怎樣就怎樣。似乎問題出再拿香這件事,而不是去探究拜拜的形式與意義。
基督教的女兒及她自己的兒子,多麼希望是有一個自己熟悉的禮儀,但離家多年的他們,回到台灣面對台灣習俗時,就必須面對如此嚴峻的信仰考驗,拿香拜拜就真的會被棄基督而信仰佛教嗎?或是他擔心在百年之後,耶穌審判時,因為這個尊敬奶奶的拜拜動作,會引來基督的不高興,而將你判入地獄。我想不是的吧。
難怪中國人說,入境隨俗。尊重他人的文化與習俗,應該是最基本的信仰吧。尤其是信仰並無對錯。

2009年12月25日

12月的聖誕節

聖誕節,是教會中非常重要的節日。也總是讓我在每年的12月總是會想起這一年所發生的一切,也希望感謝這一年來所關心我們的朋友,並且期望天主在新的一年中,給每一個人滿滿的祝福。
每年聖誕節是我最喜歡的季節,辛勞了一年正好可以反省一下這一年中自己是不是承擔了一年前的承諾,也剛好在12月的聖誕節中有一個明確的時間做一個終結與開始。
今年,是一個充滿考驗與挑戰的一年,八八風災造成的危機,真是一種無法預測的狀況,然而台灣人的熱情、悲天憫人的心,也是無比的美。我們在這個八八風災中充分體驗。
重建阿里山的有機農區,在這個風災中有了轉機,使我們的農民在堅持生態保育、有機的路上,更加可以大聲說,台灣人是成熟的。
災難的激情過去了,我們更要呈現持續永續的態度,來捍衛這塊美麗的土地。
12月聖誕節是一個宣報喜訊的季節,雖然每天媒體上都是負面消息比較多,但我更相信,有更多的人在實踐對人及對土地的承諾與行動。

12月的反省,讓我想起了聖方濟的和平禱詞

主啊!讓我做禰的工具,去締造和平;

        在有仇恨的地方,播送友愛;
        在有冒犯的地方,給予寬恕;
        在有分裂的地方,促成團結;
        在有疑慮的地方,激發信心;
        在有錯謬的地方,宣揚真理;
        在有失望的地方,喚起希望;
        在有憂傷的地方,散佈喜樂;
        在有黑暗的地方,放射光明;
        神聖的導師!
        願我不求他人的安慰,只求安慰他人;
          不求他人的諒解,只求諒解他人;
          不求他人的愛護,只求愛護他人;
        因為在施與中,我們有所收穫;
          在寬恕時,我們得到寬恕;
          在死亡時,我們生於永恆。

新一年的希望,願我所的每件事,都能為每一個人帶來祝福

2009年12月9日

人間處處有溫暖

颱風已經過了4個月了,雖然只有4個月但卻是每一天都在經歷變化、競爭與抉擇。每天忙碌的生活,從不知自己的每天的日子是怎麼過的。明明就是昨天才發生的事,總以為是幾天以前的事,因為事情一件件的來,也無暇思索。要感謝的人真的很多,有一些是我所認識,更有一大部份的人,是我所不認識的。每天在一天結束前,總會誠心地祝福所有人,祝福所有幫助我的人,祝福我們所協助的人,祝福更多未來我們會認識的人及不認識的人。
重建的過程遠比我想像中要複雜。 重建的定義是回到原來的情況?或是利用這個機會讓原來的情況更加改善?我想應該是後者更為美好吧。
但是更為美好的情況是一個甚麼樣的景況呢? 這應該也是最被大家關注,而也是一個頗富爭議的議題,因為每一個人對更為美好的景況總是有著不一樣的看法。或許是這個原因,讓重建的速度一直無法讓人滿意吧。
莫拉克颱風已經過境4個月了,這4個月來的辛勞只有在其間努力的人才會體會這中間的辛苦,也只有知道這些辛苦的人,才體會的出她的甜美。
颱風無情與災害,對原住民部落來說,是每年都會發生的事,或許是每年都會發生,大家也都習以為常,颱風走了,把街道掃一掃、道路補一補、相互支持一下,又是另一天的開始,我們也習慣了這樣的生活,沒有盡頭,卻也不知道終點是甚麼樣子。 或許是我們已經習慣了,也不知道原來可以改變的。
公益ceo club 相挺
莫拉克風災的第一時間,我向ceo club發出為我們祈禱的信息,我真的以為就只是為我們祈禱,因為每年的風災,因為我知道我又必須重頭開始,我不知道在這樣的困境中,我到底能不能堅持下去,畢竟我已經投入了我的所有與全部。過去的歲月裡,我們總是進了三步的進度,然後因為天然災害而退了兩步。(正向的說,還是會進一步)。ceo club的淑娥,一位現代俠女因著她的熱心腸,開始在ceo club發起協助瑪納的活動,耕心蓮苑瑞珠一無反顧的邀請社區中的婆婆媽媽,請他們發揮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精神,雖然三重社區不是一個有錢的社區,但是他們卻以一塊塊鳳梨酥集結了120萬的愛心送給阿里山原住民做為重建基金。華藏淨宗學會福定法師、慈師說最讓他們感動的是,阿里山的班員說,我們只有當一天災民的權力,第二天就要開始工作了。
真誠、勇敢、努力,我們才能讓自再度站起來,而願幫助我們的人才會出現。還有鄧多總是時時刻刻關心我們的人。

重建內容

重建是要回到災害前的狀況? 或是因著災害的破壞,可以為未來規劃更完善的計畫呢? 讓危機成為轉機。

我們有幾個重建項目

1. 水管

2. 水塔14座

3. 耕耘機具

4. 灌溉設施

5. 有機茶加工廠

6. 有機竹筍加工廠

7. 有機咖啡烘培廠


環境重建、秩序重建

1. 輪工制度建立

2. 微型貸款建立

2009年12月6日

鶼鰈情深的雲花夫妻




上次班會的時候,雲花跟我說達邦特富野一起輪工的功效,她好高興的幾乎跳起舞來。她是瑪納的發起會員,一路上不離不棄,只要瑪納有新的方案,她總是全力支持,因為他相信不會更糟。這一次的有機農業也是一樣。去年,他的運氣真是不好,一連二季的蔬菜,因為颱風及病害,讓她一點收成都沒有,又遭逢中耕機燒壞,但是她不放棄,又跟農會借了錢要在種有機蔬菜,但是運氣又是不好,因為八八風災把她所種的幼苗全部掃到曾文水庫(部落的人總是非常有幽默感,都說我的....現在在曾文水庫),田地也少了一部分。即使這樣毫無收入的一年,她仍然對瑪納及有機事業一本熱誠。現在只要她一見到我,就會跟我說輪工的樂趣。
雲花說,8個人一起工作真是快。個人帶著自己的工具來田區,有人先整理一下田區,馬上有人犁田、做畦,後面的人拉覆蓋布、打洞,在後面一組人種苗。這樣1分多地,一天就做完了。她說:「每個人自己帶午餐,不管待甚麼,彼此都分享,連吃飯都覺得更好吃。」我開玩笑的虧她說,之前不知道是誰跟我說,輪工是不可能的事。之前,我跟提到要輪工,她也說不可能,因為總是覺得會有不公平的事件發生,而且原本分為達邦、特富野小組的,也因為本位主義,而拆成2小組,現在因為輪工機制建立,2小組又合成了一個小組。
工寮架構成型後,她就急著想回家,因為他先生剛剛大病初癒,他到田區去種萵苣,他甚至沒有回家,就直接開車去田間,我們一起去,我也想去看她的先生。我們到達田區時,浦其昌已經快要種完所有的萵苣了,他說他2點就來了,我問你如何來的? 雲花說,他騎摩托車來,而且馬上非常不捨的對她先生說,剩下的我來種就好,我在短短的幾句話中,感受到夫妻相知相惜的愛,真的很感動。浦其昌說,還是會很喘,我告訴他慢慢來,身體比較重要。但是他把小鋤頭交給雲花後,就將所有苗放在田間穴洞中,然後去綁塑膠帶。我問他為何要綁,因為我從不曾看過,他說因為豆棚的線太細了,看不清楚,被絆倒過,所以綁個帶子,走路時看得清楚。

2009年12月5日

鄒族小勇士--溫志納





幫耀祖蓋工寮是個愉快的經驗。到了下午3點學校放學了,大家推派一個人去學校接孩子來田區,小才說,我的孩子不用接,今天讓他們放牛吃草,但是接回來時,還是多了一個鄰居的小孩。他們在田區間幫忙整理割下來的樹皮,還幫忙撿石頭,為了立柱時固定用的。他們在田區間自由來去,拔草遊玩,找一塊平坦的地玩跳繩。我到看溫志納揮著鄒族勇士的刀,我真的替他擔心危險,我只聽到春英說不用隨便揮刀,但還是讓溫志納拿著刀走去另一個方向。我想這是鄒族孩子必須學習的機會,也是成為鄒族勇士的必經之路吧。
春英與明雄是瑪納最早的會員,也是瑪納的發起人,擔任理事、監事的工作。這幾年來因為他們的不離不棄,讓瑪納的發展無後顧之憂。他們對於年輕一代的教育更是重視。
在閒聊的過程中,大家對於未來的規劃已經不會有說不出的不安與不確定感,很容易地一定會談到子女的未來。談到風災過後,子女的教育,雖然有許多善心人士的協助,但是我們不能一直依靠外面的協助,志工是會離開的,重要的傳承是需要族人自己來付出的,我們想要做一個課後輔導中心。
這好像是天主我耳邊說的話一樣,我幾乎是不能抗拒、只想投入的點頭,不知道哪裡來的勇氣告訴她們說:「好,我們一起來做。」我們要做一個充滿愛及服務的中心。

2009年12月4日

勇敢的瑪納班員





為了咖啡豆的進度及班員權力結構年輕化,臨時決定去阿里山。原住民是非常重視倫理與民主的。這或許是維繫弱勢族群仍然存在的原因吧。

耀祖的工寮
聽說,達邦、特富野小組的人在耀祖的田區,幫他蓋工寮,在拜訪安玉雲結束後,我決定去看看耀祖。耀祖在這一次八八風災中,真是一次人生大歷經。他所有田區及房屋全部都貢獻給曾文水庫。只剩下夫妻二人及2個小孩。每一個都覺得年輕人遭受這樣的災難,非常難過,也盡量幫助他。瑪納在八八風災時就決定要幫年輕人重新站起來,有一的族人之道我們的計畫,願意以5年時間,租金1萬,來協助大家。這根本就是象徵性的收取而已。我知道我們也感動了他。
目前耀祖一家人住在樂野組合屋,因為小孩剛上一年級,他不忍小孩第一年上學,就必須面對完全不熟悉的環境,他讓孩子在達邦國小就讀,他所租用的田地也在特富野,但是組合屋蓋在石桌,往返石桌、特富野,需將近2小時,這樣天天往返,他決定在田區間蓋一個工寮,這樣小孩不必每天都要如此辛苦的花費時間在往返路程中。所以輪工的班員也來支援他蓋工寮。在大家輪工的時間,彼此討論著自己的未來夢想、瑪納工作、部落事務、甚至了解到每個人家庭喜樂與困境。

大家決定幫耀祖蓋工寮,水泥柱是二手的,春英的弟弟提供,每根150元 ; 杉木樑柱5根,雲花提供 ;竹子大家提供,請耀祖自己去砍,屋頂是採用竹子作的,雙剖作2層,再蓋上浪板,有人提供美耐板作牆壁。我們從整理地基、挖排水溝、運送材料、杉木去皮、立柱定型,到傍晚時,工寮的形狀已經出來了,看著耀祖的工寮是大家的愛心與關懷,而且來幫忙的人都是這3個月中沒有收入的班員,我真的很感動,這就是瑪納的精神--創造與分享。
看著工寮的雛型逐漸成型,心中的感動與機動是澎湃的。我記得上次到這裡時,一片牧草,根本就走不進去,現在已經先把隔離帶拉出來、除草、耕地,甚至都要蓋工寮了。
我更加深信當被服務者變成服務者時,一切都會不一樣。

2009年11月29日

原來有很多人願意一起為社會企業努力,感謝尤努斯的教導

一直相信著這是天主要完成的事,我只是天主的工具,而我也感謝天主願意把我當作是祂的工具。這一切都在祂的規劃中,縱然我在怎麼緊張,只會顯現出我對祂的信德不夠。
社會大眾在八八風災時,對瑪納的協助是出乎我的想像與以前的經驗的,所有善款進來的數額就是我在重建時所需要的數額。雖然是這個數額就是當時的重建需求,但我的內心一點都興奮不起來。我知道跟很多災區比起來,瑪納真的很幸運,但是重建順利的另一項責任便是如何使重建所達到的效益,並不是只是回到原來的樣子而已。
我知道轎篙筍季節快到了、我知道咖啡快到了盛產的季節、我知道我們的茶葉進入有機驗證程序後,我們的茶業加工就需要一間有機加工廠,否則有機驗證只做了一半。但是這些都尚未被計算在所需要的款項中。
但是天主的安排總是依照著祂的計畫、祂的速度。在妙楨所工作的居磁公司沈董事長的一句話中,居然也又引出了2年前參加若水所舉辦的社會企業創業大賽的一段故事,沈董事長也非常有興趣的願意與我們見面,也在第一次見面中,決定投資光原社會企業,這又似乎解決了我先前的壓力。
在這2年中,我不斷地體驗到天主的計畫,但我也是不斷地被天主當頭棒喝,我雖然相信這是天主的計畫,但是我卻總是要走在祂的前面,為祂憂心。我到底是在不信任自己或是不信任天主。
沈董事長是一位愛台灣的人,他相信台灣許多年輕人是有創意、有理想的,欠缺的只是機會,他願意給年輕人機會。他已經決定投資光原,但是我們的人手不足,卻無法在最快的時間內將business plan提出,因為我們手上還有重建的工作尚未做完。也因為一位投資者願意加入,我們也必須更清晰的想到我們要如何使這個合作案能夠是最多人受到益處。
光原或是瑪納希望以有機耕作方式來達到生態保育的目標,以農民入股的方式來達到協助原住民進入市場,賺取有尊嚴的收入來維繫家庭、文化。所以農民入股就是一個非常有利的方式,但是要如何讓農民入股呢? 葛拉敏銀行的模式給了我一線靈光。在尤努斯所著的「打造富足新世界」一書中,給了我一些啟示,尤努斯博士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全世界沒有窮人,所以在他與達能公司(全世界最大的乳品集團)總裁的會面中,他對於社會企業下了這樣的註腳,『社會企業的經營目的,是為了達成社會目標。成立公司之後,我們的目標就是使孟加拉鄉村貧窮者的營養獲得改善。社會企業不會分股息,它賣東西的利潤就是用來追求財務獨立,永續經營。公司投資人在一段時間後,可以回收員來的資金,但是不會分到股利,因為所有賺得的利潤都會用來擴大事業的規模,創造新的產品或服務,為世界做更多的好事。』
葛拉敏銀行法人化之後,便由所有借款人中選立代表,擔任葛拉敏銀行的董事,在13位董事中,就有9位是不識字的借款人代表。光原也是一樣希望能夠真正有原住民的股東,但是進入瑪納系統的原住民越來越多,總不能時時刻刻改變股權結構吧,選出代表到是一個不錯的方法。至於股利,我希望可以分配給農民,如何分配,就請天主指示吧,現在小小腦袋實在想不起來。尤努斯博士,因該得到的諾貝爾經濟學家獎(不知道有沒有這個獎),因為他把經濟學理論發揮到極致。

2009年11月22日

光原社會企業--一群地球守護者

應邀參加 11/19 輔大所舉辦『創新、創業論壇』研討會。越來越多的機會讓我介紹社會企業,這是給自己的訓練。

感謝主辦單位、感謝各位到現在還坐在這裡,感謝過去所有協助我、與我一起奮鬥的每一個人,也感謝過去給我困難的人。 我一直跟我同學說,我很內向,我不擅言詞,容易緊張。上一次李院長主持的一個小型論壇,10分鐘的時間,我只講了3分鐘,我就講不下去,真是非常抱歉。他說就說你的創業經驗就好。光原社會企業稱不上成功,但是光原社會企業的願景,我非常樂意與大家分享。關於創業,我想我的資歷不夠給大家建議,但是為了創業,我自己做了很多功課,這個部份,我自己覺得學習很多,也願意跟大家分享。

任何的創新、創業不會憑空而來。它包含了自覺、人生經驗、勇氣、初衷
自覺,認識自己是首要條件,自覺才會讓自己在這條路上不畏艱難
1. 人生經驗很重要
2. 面對困境的準備
3. 解決問題的勇氣
4. 有無回到初衷

光原社會企業不只對出資金的股東負責,對每一個環節都負責、對每一個人都是股東,因為這是一個為了生態、脫貧、文化維繫的計畫。我不必為了股東最大收益費心,因為是每一位股東,都要為我們的生活環境的利益著想。這是光原社會企業的願景。所以很幸運地我到現在還沒有面臨股東質問我,我有無善盡管理者的角色問題。
2年下來,我認為善的信善非常重要,因為善的信念,會讓人及結更多的善來達到你想要的結果與境界。

當一個觀念找到時代的機遇,其力量定必是不可檔,比千軍萬馬還要強。 --雨果
只要對使命具有無可比擬的信心,即使不是人多勢眾,也足以改變人類歷史。 --甘地
瘋的以為可以改變世界的人,往往就是真的改變了世界的人。-- 喬布斯

很多成功的人士都說:許多順境讓我成功,但是困境(失敗)的經驗才是我之所以站在這裡的原因。我也是一樣,我感謝過去給我困境經驗的人,讓我知道我的潛力有多大。

何謂社會企業? 台灣最普遍的定義:「社會企業」,是指有營收、能獲利的公司。她不靠捐贈,而靠日常的營運,在市場機制中自給自足。她的獲利可以分配給股東,或繼續做為公司資本,或回饋給社會公益。「社會企業」,就是用商業的手法,達到公益的目的

香港社會企業論壇定義
1.社會企業是有鮮明社會使命的企業,能夠創造收入和產生利潤,藉此維持長期運作,期利潤主要撥還企業本身做再投資之用,進一步實現該企業的社會使命。
2. 社會創業者是對改變某種社會現象有高度熱誠的人,他們不但想出創新的解決方法,而且能夠建立恆久的組織,以達成目標。
3. 社會創業精神是指以解決社會問題為目標的創業精神。

我的定義與香港社會企業論壇類似,且希望
1. 社會上越來越多的社會企業
2. 並非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社會創業者,但每一個人都可以推動、参與社會創業運動。

綜合以上的看法,社會企業的要件事是NEW IDEA(創新)、 機運、使命

團隊、創新是社會企業永保新鮮的不二法門
1. 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
2. 計畫的目的為的是為了確保方向不變,並不是單單為了執行計畫
風險管理,對於新創公司,風險管理最為重要。但是社會企業的風險定義,絕對不會是一般企業的定義,如何有效且真證的管理風險,是社會企業可以在危險中生存的最佳方式。

2009年10月31日

我看到勇源淑青的勇敢

距離上一篇blog的寫作已經一個多月了,每天反省自己是否對於使命工作盡心盡力了呢?日子在自己的規劃及一些無法事先預知的意外中匆匆度過,原來時間過的這麼快,一個月30天已經過去了。
話說距離上一篇blog已經一個多月了,想一想這一個月來到底做了什麼,還真是需要再看一次日曆上的行程,才知道這個月做了什麼?感覺上每天都像是載打仗
九月底勇源教育基金會淑卿來訪,她風塵樸樸的從台北來到嘉義,當時是阿里山公路便道剛剛通路不久,我們架著從耕心蓮苑素馨董事借來的一流Jeep(說到Jeep又是另一個故事),開著在山上查看災情。淑青一路上告訴我說,她不是看起來的脆弱,她是很強壯的。不料,隔天在台北捷運站與他巧遇,她的脖子上都是刮痧的痕跡,但仍然是剛從屏東回來。我在她身上感受到為他人服務的使命、熱誠、真誠。
在公益CEO的會議上,我報告了嘉義阿里山的災情,他馬上說他要上山看一看,一位看來如此嬌嫩的美麗女子,我真是替他擔心,但是他也跟我們一起在非常崎嶇不平的路上,勘了一天的災。我問她要不要照相回去交差,她說不用,因為電視上每天都在報。回到台北,她說她的老闆要來阿里山看一看,她為我準備了行程讓我修改,因為他知道我每天為重建工作有接不完的電話,她為我上了一課,一課同理、體貼、貼心的課

淑青,我認識她時,是在去年教育部辦得公益CEO研習會的會前會中,當時我誰也不認識,她坐在我的旁邊,她非常漂亮,一頭飄逸長髮,說話聲音十分溫柔,我有一點了解為何男人會喜歡長髮飄逸的女人,如果是這頭長髮,我也會著迷。第二次遇見她,是在公益CEO一次研習會議上,我們在里仁碰面,仍是那一頭長髮不斷吸引我的目光,我想寫到這裡,一定有人以為我是登徒子,真是沒辦法忘卻這種美的感受。

2009年10月9日

為天主旨意而活

每天都有許多許多學習,因為重建的事情,有更多的耽擱也有更多的學習。今日在天主教周報上看到,單樞機說肺腺癌真是他小天使,因為他說過去60年他所說的道理,都沒有這4年來的有效果。是阿,當我看到樞機說到肺腺癌時,我的心理也正是想到這件事。果真是人以如何改變心態來看待每天所發生的事件,改變心態並不只是讓自己好過而已,而是在事件當中體會到天主的愛與指示。
今日的周報中,一位作者闡述在聖依納爵神操中,很重要的是每天1小時與天主在一起。很多人都說就是沒有時間,時間給了工作、情人、家人....。我還不懂這個神操,雖然一直聽聞,我的經驗是如果沒有每天跟天主在一起,我真的會不知道我的下一步該怎麼做。
最近每天晚上都要讀舊約,舊約其實就是一本以色列的歷史。不久以前,心中一直想著"為什麼以色列一個遊牧民族,可以不亡國? 一個遊牧民族是如何傳承他們的文化的? "當然這些問題的起因是由於原住民文化消失速度很快的問題所引起的。
舊約中的以色列是強悍的,也流行占卜,占卜的目的在於了解這是不是天主的旨意,當然連佔據別人的領土,都會歸因於天主的旨意與否。以色列並不是強國,在故事中,也有其他的強國在以色列周圍,如埃及。在舊約中,以色列的流亡雖是天主的安排,也是族長並須帶領族人到更好生活的地方去,這應是人類基因使然吧。
人類存在的目的到底是為了甚麼? 是為了實踐天主的使命?或只不過就是人類而已? 這個問題並不會困擾我,卻會驅動我打開好奇的大門。
人類不管為什麼而活,我為時間天主旨意而活。我從天主處領受了莫大的平安與祝福,我渴望讓更多人知道這喜訊,卻不知從何著手。
我每天祈禱天主,讓我可以工作直到回到天父那裏去,我祈禱祂給我智慧讓我繼續做為祂的工具及完成祂想完成的事,我祈禱這一切是按照祂的旨意。

2009年9月21日

更加釐清光原社會企業

這一年來有許多人關心、挑戰、質疑、鼓勵光原社會企業的運作,有更多研究生以社會企業為論文主題,這一年來,每當一次訪談就讓我再一次的審視什麼是社會企業? 社會企業應該兼負什麼樣的責任才算是社會企業?

社會企業的定義是甚麼? 倒不是在爭奪誰是正統,而是不同型態的定義,會決定其後續發展的方向。

在英國的定義只要是組織所得收入回到組織或是用為社會福利事項,皆可稱為社會企業。在英國,針對社會企業有不同的稅法優惠,因此社會企業容易被接受,且社會企業已經在英國發展20餘年。在台灣則不容易自稱為社會企業,因為冠上企業二字,就容易被誤解,且目前沒有任何稅法上的優惠。

我所定義社會企業是-- 一家企業其成立目的為了解決社會問題,不是為了利益最大化。因此不能為了利益而犧牲當初設立社會企業公司的目標。對於股東權益分配,依照目前公司法的規定。最大不同在於在尋找股東時,股東必須先認同這家社會企業的宗旨與目標。社會企業就是一家企業,室有十足有社會責任的企業。

我對光原社會企義的期待是--上市。上市並不是為了賺更多的錢,我在想如果投資基金的獲利是3-5%,那麼社會企業應該可以做到,這樣不就是讓更多人來參與解決社會問題的機會與能力。

2009年9月20日

第六屆Keep Walking Fund 起跑

Keep Walking Fund又在一次啟航了,她是我實踐夢想的推力,我感謝keep walking Fund 給我的成就,100萬是一筆很大的獎金數字,但她帶我的不只是100萬,而是這個獎項的背後所源源不斷的支持與鼓勵。

獎金固然是一個很大的誘因可以讓夢想更早實踐,有一群社會賢達人士的評審的檢視,更加對小小夢想的大大鼓勵,,因為會知道原來有人支持我的想法,,這樣就算遇到困難也會撐下去。

夢想讓我成長、成熟,夢想讓我挑戰自己、成就他人。其實我做的微不足道,但帝亞吉歐願意完成別人的夢想是更偉大的。

原住民小農生產網絡有了不錯的進度,我們完成了許許多多的壯舉,包括成為台灣第一個蔬菜集團驗證團體、土地最為分散的團體、高度最高的團體....這些許許多多都是因為有有一群人相信我們做得到。我們在7/4依照鄒族儀式殺豬舉辦慶祝感恩活動,我們以為我們我們嚐到成功的果實,但是8月8日莫拉克颱風帶走了一切,我們的班員說,我們只有當一天災民的權利。因為帝亞吉歐及其他朋友的鼓勵卻依然持續存在,我們也會繼續努力,再一次嚐到甜美的果實。


我想告訴所有的人,向你的夢想跨出第一步,那麼你已經完成你的夢想90%。

2009年9月18日

耕心蓮苑--我有一碗飯吃,也要挪出半碗飯給需要的人

莫拉克颱風將兩年來好不容易建立的一點點的心血與成果呈現在世人之前後,一場莫拉克就將之盡毀。我心痛的是我們的農民再有一點點成就感之後(驗證通過就像是獲得大學畢業證書),就必須重頭來過。雖然心痛,不知為何,我就是不會心慌。

或許因為天主、或許因為認識一群社會最弱勢原住民,仍然願意為生態付出、仍然為不認識的人的身體健康而努力。或許是認識一群為我們默默加油的CEO CLUB 朋友、耕心蓮苑社區學校中社區內的每一個人、福智中的各位大德。

耕心蓮苑以照顧三重地區的弱勢家庭、子女為主,授與品格教育、家庭溫馨,使社區中每一人都得到適切的照顧。
老媽媽們也在社區中,以自己過去的經驗與智慧,傳授與照顧著別人的小孩,因為社會的成長與和諧依靠的不是政策、法規,而是每一個願意付出的愛。是每個家庭的父母,都當別人的孩子是自己的孩子。

耕心蓮苑為了照顧自己的社區,也需要每一個認同者的協助與支持。但在莫拉克的嚴重風災中,以『我們有一碗飯可以吃,要分出半碗飯來給需要的人』。耕心蓮苑為了給孩子吃飽飯後再回家,對人心的信任,在基金會課輔中心旁,開設了一家隨喜餐廳,讓社區中需要的人來餐廳吃飯,因為相信人都會有困難的時候,但當他困難解決後,便會回饋給下一個需要的人。這樣的信任是現今社會需要的。我們每天被防衛的資訊所掩沒,或許我們早就忘了什麼叫做信任別人,甚至信任自己。

耕心蓮苑的使命是要在全台灣創造無數個社區學校,讓社區的支持力量能夠解決社區問題之外,也能協助社區之外,台灣就是一個彼此協助的大社區,社區中的每一個人彼此包容、了解,也在這包容、了解中增長了彼此的信任與付出。

耕心蓮苑的信任與付出,是值得我們每一位終身學習的。

莫拉克風災1個月紀念

原本計畫要在9月的時候,舉辦光原社會企業的一周年慶會,感謝社會各界的關心與協助,也跟大家報告這一年來的工作與心得。一個前所未有的莫拉克颱風打散了原來的計畫,這也真是與老天爺妥協的最好的證明。

回頭但看自己的部落格,原來已經一個月沒有記錄了,哈哈,這到是真的可以證明部落格都是我自己親手寫的呢(因為最近才聽說有一種工作叫做部落格寫手),回首看看這一個月,真是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當然是做了很多,但是都不記得了),只知道每天都是有很多突發事件,每天都必須因應變化來調整未來發展的方向。

部落裡農民說:「我們只有當一天災民的權利」。是阿,我也是只有當一天災民的權利。雖然這一句開玩笑的話,卻聽得出其中的心酸,但苦難讓我們更加緊緊的連在一起,因為我們的家是要自己護衛的。

雖然沒有辦法慶祝光原一周年,卻不能說沒有慶祝的意味,即使莫拉克颱風幾乎將過去兩年的心血全部摧毀,卻不能撼動人們堅定的心。瑪納的班員在這一個災害中,以最快速度的決心繼續投入我們為生態保育而做的有機耕作、有機生活。

在一個星期六早上,獨自一個人,不用跟任何人說話,只有我與天主在一起,這真是一種極大的幸福。倒不是不喜歡跟人說話,而是我的工作既是天主所喜悅的,就需要時時天天主的指示,遵循祂所喜悅的,而不是我所喜悅的。依這祂所願意成就的,而不是我想成就的。這就需要時時想著天主。

原來所謂慶祝光原社會企業一週年,竟然是只有短短的幾句話而已

2009年8月20日

莫拉克風災後

在一個偶然機會能在紅十字會中說明嘉義阿里山鄉原住民部落受災狀況,及需要援助的事項,得以讓總統夫人周美菁女士扶上一把,以最快時間內得到暫時的緩解。

從颱風發布我匆匆忙忙到阿里山,為北京行做準備,8/6晚上已經停電過一次,阿里山公路已經有土石坍方、道路中斷。為了去TOYATA去拿被撞後修復的車,道路搶通後我們必須馬上離開阿里山來到嘉義。從線道169離開到台18線,一路上沒有看到一處道路是柏油路的黑色,一路上盡是被狂風吹倒的竹子、落葉、黃色土石覆蓋了道路的每一吋,幸好我們已經十分了解台18線的路況,才不至於因為輪胎抓地力不夠而衝出柔腸寸斷的道路。

嘉義當天是放颱風假的,路上已經滿是被風吹得東倒西歪的路樹,路上非常蕭條,好像來到不一樣的國度,來到TOYOTA,只有值班人員在,我感謝她們還在執勤,讓我可以開出回台北,不然火車、高鐵不通,我大概回不了家。

在阿里山時,巨農周博士大電話來詢問阿里山下雨狀況,南部的雨下得實在太大了(我想這是南北不同思考的因素吧),當新聞在報放颱風假,且隔日是88節百貨公司出現人潮,真的會讓人在心裡有放鬆的感覺,我們都是有限的人,我們的身體反應是會隨著環境而在人未知的情況下做出反應。

我們以為,3 小時內下2700mm的雨,,得知道路中斷,每個人都在自己家裡躲過這一場雨,卻不知道外面道路已經是柔腸寸斷,造成如此大的災難。我企圖打電話到山上,但是就是怎麼也打不通,我知道災情應該不小,但我又能做甚麼呢? 每一次上山遇雨,就是等待路通以後下山,因為我們什麼都不能做。大家一直再探討撤退一事,說真的,第一次遇到這樣的事,不僅沒經驗更何況能退到哪裡? 在那當下,有誰可以判斷哪些地方是安全的呢。

在山上總會聽到一些應勇的事績,某某家人在夜黑風高、強風暴雨的樹林中,靠著小小的一片姑婆芋葉子,或是一小塊木板檔著風,佇立在樹林間,然後靠著堅強的毅力、堅定的信仰存活下來。我們感謝天主蹦沒有取走我們的生命,但我們也只能等待。

而我所能做的,就只是在台北不斷祈禱,給他們信心。

2009年8月14日

我們還要為明天升起的太陽喝采

感謝天主,瑪納的在這一次的風災中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5個班員的住屋被土石流掩埋
1 個廚餘場被土石流掩埋
30公頃的竹林中,15公頃受傷
12公頃上的作物全毀
12公頃田地受傷嚴重
水管全部斷掉,水塔受損程度未明

但我們都還活著,未來就有希望

目前所有在電視上看到的新聞,大都是由記者坐直升機去拍的
我們沒有任何的照片從部落中送出來
說出來心酸,因為部落中很少人有照相手機、我們連向外說明我們困境基本配備都沒有
不過,就算有,老人們也不太會用
城鄉差距的進步都是遙遠的距離

打電話給理事長,我們的主教,我問了他佳蘭的狀況
他說大家都平安,只有52間房子被沖掉
他說,原住民就是這樣,拿走就拿走了,再開始就好了
就好像我每天跟部落聯繫時,聽到的都是我們還好,一切就等路通以後,我們就可以重新開始
有時候我都不清是我在安慰她們,或是她們在安慰我

電視上終於開始有阿里山的新聞,今天的新聞是山美、來吉,
山美是阿里山 公路上最近的一個部落,來吉則最靠進雲林,
還有樂野、達邦、特富野、新美、茶山、里佳等村,這些村現在都沒有人進入,完全靠空投
目前里佳完全失聯,所有部落都是缺水缺電,阿鳳說每到了夜晚,就覺得像是進入死城
聽得出她心中的憂慮
據說要1個半月才能疏通到石棹

陳校長有一部小山貓,協助部落清理土石流
清理到一半也掛了,議員說,小山貓想休息(真是幽默的原住民)
我嘆著氣無言以對,他說不然能怎樣呢?

我們要的是,跟我們在一起

2009年7月21日

感謝研華志工的心得

我是一個自小就在都市長大的小孩,沒有7-11 ,沒有麥當勞 就覺得很奇怪,從報名瑪納有機生活體驗營的時候.就非常開心的要去玩泥土了.一早坐上始上超帥的露營車一路跟著車友攻頂.衝啊! 超帥的

到了目地的,吃完午飯喝著議員夫人準備的阿拉比卡咖啡,聽議員著夫人細細介紹著如何栽種有機蔬菜利用養鴨來除蟲已達到不灑農藥就可以使各類蔬菜能順利成長.真使我感動.

在農地除草時,不時聽到慘叫一聲,誤把果樹,蔬菜當雜草拔掉,一場大笑後,趕緊把蔬菜,果樹再種回去,真是一群可愛的都市土包子. 拔草時.問了農夫,為什麼?雜草比蔬菜多哩!! 他說:「就是因為多才要請妳們幫忙拔啊?」當場我呆嚕!說的對阿.我問什麼笨問題阿!又是一場哄堂大笑.

在瑪納看到農民們對有機農業的投入,對於想做的事,態度的認真.待人的熱情.處處讓我覺得瑪納農民的純樸,與善良.很高興能參加此次體驗營,希望下次有機會還能再次為瑪納朋友們服務.

建議:
志工團可做整體農作體驗從無到有的階段進行.
還有志工們以一顆 對事以真,對人以和的心,熱誠認真態度就可以出發瑪納了!
加油!
改善方面:
上山前還是要做足準備.配備防曬,雨鞋 手套 帽子防蚊液等等
對於蔬菜類有些認識,不然又把菜拔光光嚕,剩下都是雜草就……
其他感想:
好想看到我種的菜,順利長大.
對瑪納網後活動需要 願意參與那些志工工作?
到農友農田當志工(雖然我很怕蟲)
盡量協助農友有機蔬果義賣跟幫忙宣傳

研華 Ping

2009年7月15日

土地的暫管者。土地使用可以繼承,土地保護也應該繼承

為什麼要做有機? 為什麼不蓋溫室? 為什麼要推動生態保育? 為什要選擇這種既辛苦又艱難的工作來當作使命與願景呢?

原住民的生態觀是一種永續發展的文化觀點。我們一直在鼓吹生態保育,但對於居住都市的人,是很難理解的。因為我們每天的作息不一定與生態息息相關。想像一下我們每天的作息。起床後,我的牙膏牙刷是不是足以清潔我的口腔? 早餐方不方便,是不是便宜? 今天的服裝是不是夠新穎、夠炫? 今天早上我可以找得到停車位嗎? 今天老闆會不會罵人? 今天的工作會順利嗎? 今天7-11的便當好不好吃? 孩子今天上學用功嗎? 晚上要不要加班? 晚上要煮什麼吃? ......

我們每一個為了自己及家庭的生活品質而努力,每一個人也都為這個社會更好而付出,因為我們所處的時空與環境不同、文化與習慣不同,所以我們對於自然與環境生態的關懷就相對減少。然而我們目前處於消費文化的時代中,大部分人的消費習慣是類似的,所以我們的收活習管也類似,並且忽略了我們這些普世大眾的習慣對自然及環境造成的傷害與影響。只要我們多一點小小用心,我們的生活品質就會更好。

原住民認為自己只是土地的所有權的暫時管理人,他有權力使用這塊土地,但也有義務照顧這塊土地因為這塊土地仍然要為餵養未來的子孫。一小塊土地的集合就是一大片土地,我們居住在這片土地上也應該為沒有擁有土地的人著想,因為他們可能會在假日時需要這片美麗的山林,來安慰他們辛苦工作後的心靈。人類絕對是屬於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土地的擁有者,不應該只是思考如何用盡地利來滿足一己的欲望。土地的利用可以繼承,土利的保護的使命與義務也應該繼承。維護我們的家人、家庭是如此的無微不至,維護我們的地球不也應該是這樣嗎。

2009年7月12日

是智慧? 是愚昧?

昨天非常生氣,我想我是生氣自己的內修不夠? 或是生氣這個世界中的人是如此自私、好利、自大。

我一路哭著開車去上課,本來不想這樣去上課,但如果我這樣回家,我一定會更生氣,把氣都出在老闆身上。我哭著去台北,下了課後,我哭得回新莊。

我看到老闆以卑微的口氣與態度,近乎請求地只為幫助另一個人。老闆正在詢問一位他的後進S、一位曾經受他幫忙的S、一位在最艱苦的時間,我們這一群人仍不離不棄的人S。而這一位老闆正在幫忙的人,也是經常幫助S的人。我在想倫理在哪裡?

這二年來,我看著他為了追求更高的職位,總是在老闆身邊探聽消息;為了更高的職位,他用所有的精神周旋在有權決定職位的人身邊,只是要表達他會忠誠、為了鞏固他現在的關係,他迎合他現在的主管的錯誤態度,表達對行政中心的不滿,甚至提出排他性的說法,殊不知他也曾經是他現在要排擠的「排他」的屬性之中。

當然昨天的事只是一個導火線,我很久以前已經很不爽了。這些老闆都知道,可是他卻是能夠那麼easy的與他相處。或許他跟G一樣,只是用盡自己的生命,想要讓生活更好一點吧,他其實也不是甚麼壞人(當然這裡沒有人會害人、殺人放火)。但是一位高高級知識分子,都只是如此而已,那麼讀聖賢書、學習耶穌的教導的目的又是在哪裡呢?

老闆位高、受尊重,許多人都希望可以在他的部門下工作,可見他的為人處事的圓融。我自己已經幸運地與他工作超過10年,但我尚未學得這包容與放下的智慧。我曾經每天祈禱天主賜給我智慧,是不是我最近沒有祈求智慧,所以天主與給了我這個課題?

今天碰巧遇到總主教,他說了一個故事。有三位神父在討論奉獻給天主的錢的分配方式,一位說我在地上劃一條線,然後把錢往上拋,掉在線的這邊的是我的,掉在線的那邊的是奉獻給天主的。其他兩位都說,這樣會有不公平的時候,因你只要身體移向一邊點,那麼錢都是你的。第二位說,我在地上劃一個圈,然後把錢往上拋,掉在圓圈裡面的的是我的,掉在圓圈外面的是奉獻給天主的。其他兩位都說,這樣會有不公平的時候,因你可以將圓圈放大,那麼錢都是你的。
第三位說我將錢往上拋,天主拿他要的,掉下來的才是是我的。

聽完這個笑話,大家都笑了,因為大家都會笑那個第三個神父的貪心。我們或許會說我絕不會當那個第三個,我們似乎會在這僅有的三種方式中選一個最好的。但是,如果我們是那觀察者呢? 我們要如何有智慧地每天與第三個人相處呢?

每個人除了自我修練,卻也必須與其他人相處,而這樣的相處過程中,我們所應持的態度是甚麼? 而要見證的有事什麼呢?我一直相信我只是天主的工具,而要當這工具還真是不容易,因為這項工具不是像掃把、鋤頭而已,這工具還是要告訴世人使用上的不同,及正確的使用方式。

2009年7月10日

瑪納 9 家


瑪納在阿里山工作從環保工作到今天理貨場揭牌、瑪納感恩會的盛況,我無法想像有超過200人來參加。這對我們過去一年來的努力,是最大的鼓勵。
理貨場的名字是--瑪納的家。這是一個所有瑪納會員的 " 家" 。家是一個提供教育、教養的地方,是一個避風港的地方。家也是需要家人貢獻的地方,家需要傳承,家也是保護、並且為家人發展前進的地方。所以瑪納的理貨場是名字是瑪納的家。我們希望理貨場也有這樣的功能。雖然只是一個理貨場,也是一個匯集與分享的地場所。
在阿里山鄒族地方工作最大的特色是-- 一切都是hand made手工製作。從石製地板、竹編圍牆都都是會員的心血。理貨場要正式祝福與揭牌,製作一個超炫招牌是大家共同的希望,班員從設計圖、原料尋找、製作、立牌全部手工製作,再一次驗證班員的團結與創新,因為是親自手工製作,野溪'ˋ帶給所有人祝福與幸福。
這個招牌本來立在入口的右邊,但在立好之後,因為不夠明顯,所以又將已經立好的招牌,割斷再搬到入口的左邊。班員的彈性及彼此包容的能力,是每一個人學習的對象。
立好招牌之後,本意瑪納の家, 卻因為電腦割字變成9,大家戲說是瑪納9家,我們要從第9家開始。不愧是幽默的原住民。

感恩的瑪納的感恩會

瑪納的感恩會在親朋好友的支持下完美結束。我感受到大家對瑪納的支持。

感恩會的前二晚,阿里山還下了大雨,一天晚上,我被驟雨驚醒,我以為我所住的民宿旁邊土石坍落,我還出外去看,確定一下是不是有坍落。只要下雨,就會心憂那些辛苦農民所種的蔬菜,是不是被雨打壞,這些嬌嫩的葉菜類,就怕下大雨。

連下2天雨,真是不知道到底可不可以順利進行揭牌及感恩禮。但是天主真是疼我們這群只為他工作的人,下午3點以後天氣還不錯,雖然有一些烏雲,一直到傍晚6點才開始下雨。我只能說感謝天主的配合。

政大江明修老師率領他的子弟兵前來捧場,南華大學陳秋政老師也帶領他的學生前來觀禮,感謝老師們對社會企業做出具體的支持行動,讓我更我信心為台灣社會企業發展盡一份心力。

下午4.30分,鄒族特富野頭目為理貨場牌樓進行傳統祈福儀式,祈禱瑪納未來的發展可以鴻圖大展,祈禱瑪納為原住民產業發展一套新的方式,祈禱鄒族在瑪納的帶領下可以走出一條兼顧生態與經濟永續發展的路。

接著瑪納感激這一年多來協助瑪納及光原社會企業的團體及個人。不管發生甚麼困難,我們總是在 " we can "的毅力下堅持。因為每一位瑪納人知道,部落外面有許多人默默的以自己的能力支持著、鼓勵著。
瑪納及光原社會企業創造了很多第一的佳績,這些佳績是靠每一位會員、班員的努力,是靠辦公室的每一位人員的背後支持與工作,是每一位發願做這一份工作而來的。

如果我們會成功,一定是有在你一起。

2009年6月27日

参訪福智及慈心

每星期在台北及阿里山之間來來回回,要說累,其實也不完全是,但累不累? 當然會累,不然就不會有不去参加福智及慈心的念頭。很感恩慈心有如此宏大的願念,更偉大的是-- 將他實現出來。
瑪納也有一樣的願念,但是我想,我就是盡力就好,一切都交給天主安排,我只是工具,我不想干涉天主的計畫。但是昨天聽到賴董說,這是日常師父的願念,所以一群福智人將他具體實現出來,而且在日常師父圓寂之後,仍每每念及是否辜負了師父的託付,而戰戰兢兢的規畫著。賴董說,師父在晚年曾經擔心如果福智的走向不是福澤大眾,他寧可親手毀了它。當然日常老師父非常慎重的選擇接班人,我相信以日常老師父的智慧,他絕不會看錯他所選的。但是賴董已經開始擔心福智的傳承問題。
是ㄚ。傳承,多重要的議題。或許是我已經徹徹底底內化了基督宗教在我的血液裡,我想是釋迦摩尼佛在開闢佛教時,也不曾想過佛教要傳多少年吧。對我也是吧。
在與慈心合作過程中,福智人總會告訴我,我認識賴學長,言談中,總是多一份尊敬,這讓我感到不好意思,因為我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人,尤其是蘇慕蓉總愛說: 你的同學我的董事長。這讓我更加尷尬。今天我也向吳景淵表達這感激與不好意思,但他說,當然有特權,因為各位未來都是影響力很大的人。這真是一句有智慧的話。

2009年6月21日

定價的藝術,原來社工員也要學訂價?

阿里山有一種筍叫做「轎篙筍」也有人稱它「石篙筍」,這是一種長年生的竹筍,在阿里山很普遍,依照阿里山的高度從700公尺到2000公尺都有。(在阿里山很多概念都是很有趣的,因為700公尺在阿里山稱之為低海拔)低海拔的筍大約4月開始採收,高海拔的筍大約可以收到6月底。光是瑪納的班員,一年轎篙筍的產量就可以達到200噸,可以說是阿里山鄒族的大宗農產品。

有通路願意收購我們的筍,真是令人高興、興奮。但是今年雨水少,下雨時間又晚,筍子長的少,加上氣候變遷,高山食物減少,山豬及猴子下山搶食,可以採收的竹筍更少,約是去年的3成而已。由於突然間的減產,今年轎篙筍的產地價是去年的2倍,一公斤生筍殺青完成,就要價35元。加上包裝原物料漲價,使得今年的桶裝竹筍的價格創天價。這樣的價格實在很難跟平地的竹筍競爭。

產地價格高的原因,轎篙筍生長在較高海拔的林地保留地,高度高、坡度大,採收也比較危險。雨季前,必須先整理筍園,筍園在經過一年的生長及無人管理,此時的筍園就像是森林一般,整理筍林讓竹筍在雨季的生長季節,可以有更多接受雨水的機會。未經過整理得竹園,到處都是落下的竹葉及因颱風倒下而乾枯的竹子,不易行走。
竹筍採收是有時效性的,由於雨季關係,竹筍會生長就是要留下後代,當嫩筍被採收後,他就會再生長。採筍有一定的時間,竹筍一旦過高,竹筍認為已經留下後代,就不會再長筍,採筍後竹筍會在幾天後再長出新筍,我們會在筍季結束採筍是有時效性的,筍農必須要與竹筍的生長速度競爭。轎篙筍是一種十分鮮嫩品質的筍,採收後一定要當天殺青,否則就會老掉,不好吃。因此,為了保存,轎篙筍必須當天殺青,隔天加工包裝。

筍品質、採筍環境、新鮮保存、運輸路程遠,這些因素都是造成轎篙筍高成本的原因,因此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也是相對較低的。如果以農友的利益考量,賣殺青好的筍就可以得到收益,但是價格是筍商決定的,是不是可以損益兩平,筍農根本無法預先估計,無法規避風險。就加工而言,原住民沒有資金,無法投資加工設備,除了生產之外,原住民很少有產業升級的機會。

對於一個社工員來說(周俊吉博士說我不可以常常那這個當藉口,既然做了,就是要面對),我更關心這個價格對農民是否,尤其是對原住民的農民。
以阿里山轎篙筍的銷售環境來說,阿里山鄉只有二家竹筍包裝場,一家做桶筍及真空包裝,另一家只做桶筍包裝。包裝的型態為12公斤桶筍及1斤筍包。包裝時的人工由筍農自己提供,包裝費用不包含裝桶費用。

加工程序為筍農將竹筍砍下,在筍園或是帶回自家殺青,然後載往包裝場;在包裝場有再一次殺青、由人工裝桶、封裝,完成包裝程序。真空袋包裝,則是再一次清潔、人工裝袋、封裝、高溫殺菌,完成包裝程序。

我們的價格高居不下的原因,除了是產地價格高之外,運輸成本也是一個因素。一般來說,由於山地環境因素,我們的運輸成本是平地的2.3倍。

2009年6月20日

靠天吃飯的山區與農業

耕心蓮苑基金會所發展的社區學校模式是我所極力推崇的。只要您來過一次一定會跟我一樣的感覺,希望自己的社區也有一個這樣的地方。她的美如朝露、晚霞、彩虹,寧靜、平安的如心中淨土。只有自己體會,才會知道這一群人的努力與創新。每年耕心蓮苑會為小學六年級畢業的學生舉辦 "小壯遊體驗畢業活動",她們以辦一個成年禮的心情,為小學畢業生辦一個跨越的活動。
我衷心祝福也替這些参加的小朋友感謝。

今天這個小壯遊體驗活動,將在阿里山樂野拉拉吾雅部落辦理,大家一行人位這個跨越之旅準備,小朋友也為這個蓮苑有史以來最遠的小壯遊體驗活動而準備自己,小朋友們在瑪納在阿里山所做工作為議題,安排前往阿里山的方式及預備功課。今年的活動主題為農村生活體驗,小朋友會體驗農地服務、鄒族原住民生活故事、體驗古時候鄒族人的獵道、並且在部落中了解山區生活的情態與現況。但是這蓮花颱風卻在這時造訪台灣,為了安全起見,我們必須觀察颱風動向,來決定何時為活動的啟航時間。

瑞珠執行長打電話來詢問阿里山的情況,如果颱風情狀不太影響,風雨不大。遊覽車可以上山,為了不要有太多的節外生枝,就決定只延後一天開始小壯遊活動。一切的規劃似乎都是合情合理,也都符合辦理活動的規則。但是山區實際的況狀卻不是只是這樣而已。

做了農夫之後,才知道古人說:「要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辛苦,一切都是靠老天爺賞飯吃。以這次小壯遊活動為例,蓮花颱風來前,颱風外圍氣流已經影響台灣的氣候,早在3天以前,阿里山山區已經下了2天大雨,田地充滿雨水,耕種不方便,更何況是沒有耕種經驗的小朋友要下田去體驗,步道因為多天下雨,本就潮濕的步道,也可能因為颱風因素,而到處充滿倒下的樹幹或是植物,也不適合此時去體驗。即使颱風走了,我們也必須等到土地的狀態ok了,我們才能工作。

這又衝擊著我的「不蓋溫室」的理念。看到農民那麼辛苦,我就會在一次的反覆思考我的這個不知是否正確的想法。不蓋溫室,作物受損的情況就會增加,農民的工作就是做白工,颱風走了,並不一定是「延續工作」,而是「去田裡收拾殘屍」。

到底社會企業要維護誰的權益?

2009年6月13日

領導的焦慮

匆匆過了3天,為了研華的到來,我準備了很久。我在想如何讓更多人可以比較輕鬆地認識環境保護,我了解許多人每天都是忙碌的,而能使人輕鬆學習。或許是期待有更多的連結,心中有太多的渴望,而自己期待這些渴望可以由別人來完成,我想這是我的壓力的來源,或許我不應該如此期待吧。
我渴望更多人了解有機農業對土地、對個人健康的好處,我渴望讓農民有合理的收益,我渴望農民的種植可以不必這麼辛苦。似乎我的渴望太多,所以我的焦慮就越大。最近,總是覺得我自己的領導能力有限制,總是覺得自己沒有帶領班員所需要的知識、我對班員所提出的問題沒有解決能力、我沒有農業背景、我沒有行銷經驗、我對市場的敏感度不夠、我對錢的喜歡度不足,我對人性的包容性太強、我願意給人太多機會、我對能力不足的人充滿憐憫,我依然對社會工作充滿熱誠。看起來我就是十足的不適合在商業市場上發展。
因此我總是懷疑自己的領導能力。我害怕將團隊領錯方向、我怕我不能及時解決問題讓團隊快速適應市場、我怕我的判斷錯誤、我怕我的判斷導致更多人的傷害。我有太多擔心,但我做這事的時候就已經相信這是天主要做的事嗎。不是應該就是信任天主嗎?
如果我不信任天主會帶領,那我又能信任誰的帶領呢?我應該等待天主啟示,或許祂會派人來帶領我。

2009年5月26日

瑪納會員大會結束,我知道我不孤獨

剛剛辦完瑪納的會員大會,對我來說這又是另一項學習,一直以來我認為我是離開群眾的,我不是合群的,因為我不知道如何與人說話-- 沒有目的的閒聊,我是安靜的。但是瑪納讓我必須面對這麼多的人,瑪納讓我不斷地面對自己的不足與渺小,瑪納讓我感受到成為僕人的幸福,但我仍不懂,我是如何來運作與經營這個團隊。會員大會的圓滿結束,我鬆了一口氣,也突然覺得好累,雖然我很滿意我現在的成果,因為這畢竟是一個人的堅持,我堅持相信這是對的事,這將會得到天主的祝福的工作。一天下來,我知道這是成功的,但我的腦中,卻是一片空白,我不知道我應該帶領到哪個方面,我不知道我有多少能力繼續帶領他們前進,我不知道我可以帶領多久?我知道這一群中,有許多人是我學習的智慧與能力的老師,雖說不上是誰,卻清楚明白感受。
越來越多人認識我們,也讓我五味雜陳,因為我沒有一個明確的野心目標,這也讓我感到心慌。昨天浦英雄神父說:" 我真是一個不認輸的人,就算遇到失敗,我也不放棄 "。他一直說這句話,不知道我們目前的成就給了他什麼樣的感想與感動。剛開始我不喜歡這句話,因為我聽到了一個強勢、強迫的感覺,但我相信他絕不是這個意思,因為我所工作的對象是他的同胞,但是一位領導者對於我的堅持,有如此對的感概,是因為什麼原因呢? 這是不是原住民部落普遍的現象與心聲呢?我不過做了該做的事,而這事是得到天主祝福的事,因此這事就成了。雖然一切說來輕描淡寫的說,這是該做的事,這是得天主祝福的事,這事就成了。但我仍然不會忘記我在這二年中經歷的一切事。如同李志強說的,這些試煉是為了讓我未來做大事的準備,我不否認這些經歷的學習與準備。
這一天,天主給了一個非常好的天氣,讓我們在歡愉的氣氛中開會,會議結束後,收拾好一切物品,開始下起大雨,一切都安排的如此完美。從阿里山回嘉義的路上,雨真的下得很大,有一段路的能見度大約不到5公尺,因為打雷一棵樹在我們的車前面,被雷應劈而倒,,接著是一處的土石流坍方,雖然一路上驚險萬分,我卻平安而沉默的與天主在一起,我知道我接受了滿滿的祝福,心情沒有因為成功而滿足,也沒有因為成功而驕傲自滿,但我有不愧對天主的感覺,即使是這樣我的心理仍然有著許許多多的情愫,自己也無法說明清楚。
在我的經歷過程中,我有許多疑問,這些疑問就靠著我的堅持與信德支撐,但我好想知道曾經經歷過與我相同事情的人,是如何看待這些事情的。這時候不經意看到" 德蘭修女 來作我的光" 這本書。天主總是時時回應著我的疑問,我必須說祂時時刻刻這照護著我。當我告訴神父,這是天主要做的事,我只是祂的工具,我盡量傾聽天主要說的話,我盡量不拒絕祂的希望,我祈禱天主給我智慧,讓我做得更好。天主藉由這本書,給了我答案,並且告訴我不要害怕。但是德蘭修女經歷的黑暗,我沒有領會,我也祈求天主不要給我黑暗,我知道我無法承受。

2009年5月20日

社會企業就是要有韌性--冬天就是冬天,終究春天是一定要來的

98年至今,第一次開大規模的班會,在割筍及採茶重複農忙期間,要邀集所有班員一起來参加,這是一個很大的工程。但是大家都很捧場,全部來参加,真是讓我感動大家對瑪納的支持與信任。
從97年5月開始第一批集體種植,經過3個假日颱風的侵襲,冬季蔬菜大產,價格低落、滯銷,到現在菜筍季,大家都去菜筍不種菜,有使的大家開始恐慌未來生計沒有著落。這樣一連串一年的周期,考驗著我們的能力及應變能力。
一個冬季過去了,我們的菜也大出,不管我們的成本一定要把菜賣出去。因為這關係到農民的信心。這也是我自己信心建立的過程。農民對瑪納是信任支持的,因此也不敢太要求,就像他們不敢要求過去的所有買家一樣,結果弄得血本無歸。
這一季也是,我們的競爭對象是平地蔬菜,加上我們運輸成本高,根本就沒有競爭力。未了讓農民有一個穩定的安心環境種植,我們的價格是一年一個價,冬天--只有一個詞可以形容,就是冬天。
不過冬天過去了,我們沒有凍死,所以也有機會復甦,我們正迎向陽光,用自身的經驗來學習,在經驗中學習,我們無法在課堂中學習的,我們在田野中學習,而這就我們適合我們自己的知識。

2009年5月19日

光原社會企業的初期社會效益

光原社會企業成立在現在滿半年--6個月,這6個月來的每一天都是我的挑戰日、學習日、心臟病日。或許因為自己是兒童家庭的背景,對於光原社會企業的社會效益,我總不由自主的先往這個方向思考,也或許是因為系統與生態觀點影響,也喜歡探討這類效益。
在過程中發現,夫妻目標一致的,比較能夠在這個系統中得到最多效益。夫妻在這個工作中,彼此幫忙,也在有目標的的情況下,以問題解決導向討論農地的規劃栽種,這往往增加家庭和諧與規劃未來的作用。只有妻子一人参與者,較沒有自信,也較多觀望。以短期目標為導向,對於這個以長期系統為設計而言,他們的進步程度與速度較為緩慢。

光原成立之初,班員以女性居多,就如過去所辦的活動一樣。以阿里山分會來說,分為南山村、北四村、及樂野來吉3個區塊。因為樂野位居中間,有華納因厝校長夫人的照顧,所以每次都在樂野落腳。湯議員、公安、梁記者也都在樂野,當我在阿里山時,大家都匯聚集聊天,這個聊天就是對話學習與腦力激盪。樂野得到最多的學習機會。因此在這3個工作區塊中,樂野的凝聚力最大,其實也是成功的因素。
對話是學習最好的方式,對話中讓原住民取得支持、自信,在對話中了解別人的做法、整體運作的方式、團體進步的速度,在對話中學會如何做有效的承諾。

承諾與互信是整個工作的2大基礎。

承擔與快樂

最近腦中一直閃過很多人說 " 有錢人不快樂" 的說法,我想一定很多沒錢的人不以為然; 記得幾年前,我曾經跟一位家境不太好的工讀生說過 " 一塊錢所創造的快樂,可以跟一千萬所創造的快樂是一樣的" ,她馬上非常斬釘截鐵地跟我說:" 絕對不會一樣"。
最近我覺得我沒有以前快樂,我不知道原因,雖然我學習比起前多更多,而且我感恩我有這麼多的機會,我的機會是別人所沒有的,我知道一塊錢可以有一千萬的快樂,而且我也真實感受到,但我仍然覺得沒有以前快樂。我想知道為什麼?我對我的日常生活沒有抱怨。
我想是承擔。在過去一年中我承擔了我以前沒有承擔過的責任,我必須為我所承諾的事情負責,即便別人承諾我的話已經毀約,我仍堅持我的承諾,所以我必須負擔事情的成敗,我整天腦子無法停止運轉,我一直維持著故事的轉動,我必須同時面對社會使命與經濟收益,我必須運用機械管理的原則來適應人的變動,為了處理這些變數,我的頭腦只有在每日讀經反省中稍做休息,卻又會很快的被思緒影響。
我企圖創新一個系統,卻發現這個系統不是創新,所以不斷的思索如何創新,腦袋有是沒休止的運轉著,或許我的不夠快樂是因為貪心,不是承擔。
我過去的快樂是因為我不需承擔成敗,而今日我卻因為承擔而擔了很多心,擔心讓我不夠快樂,或是擔心讓我沒有時間快樂,或許我該仔細想一想。

2009年5月13日

猴子採筍

這星期是我們自己訂的有機查驗最後2天改善日期,剛好碰上割筍的季節,整個鄒族幾乎是翻了過來,班員忙著割筍,雖然給了班員2星期的時間做改善,但是不祭出考試及撤籍的殺手鐧,還真是無法完成。不過,我們的神奇班員都可以在2 小時內做好。

因為今年年初夏雨下的少,轎篙筍的產量幾乎是平常的一半不到,因此今年產地筍價價格是去年的一倍,這已經幾乎是天價了。筍農都非常高興,就筍價而言,真的是割的高興,就產量來說,真是心中痛恨。因為氣候變遷,雨水少,深山裡的植物長的不足吧,山豬跟猴子都下山來找食物,剛剛冒出來的轎篙筍就是它們的最佳糧食,所以除了今年產量少之外,還要面對被山豬、猴子咬過或是折下的局面,根據筍農估計,能夠採收的筍,大約只剩下1/2不到。
原住民朋友開玩笑說,我們與猴子的分配比例是看高度來訂,有的地方幾乎到達二八比,猴子八,我們二。所以應該請猴子來採筍。

雖說是筍價高,但是農民還是只能賣生筍,過了今年,明年還是一樣的景象,因為原住民的農業一直處於第一級的農業,加工品可以儲存、可以變化,對於市場風險的管理成品也較低,但是升級需要成本、資本。原住民部落一定要有自己的加工場嗎? 雖說產業是分工的,但我一直無法取決我們應該要選擇產業的哪一級是對原住民永續發展有利的。

阿里山的轎篙筍應該可以算是最大宗的的有機蔬菜了吧。每年4-6月是產季,但是今年大約到5月底就沒有筍了,有的低海拔(500-800公尺)的竹園,甚至不出筍。筍農被迫要到更深山的竹林去採筍,危險性更高。

2009年5月12日

觀看一人一故事劇場

第一次觀看志強所帶領的一人一故事劇場,我真的佩服志強的腦袋式切割成3-4個獨立腦袋在運作。也因為他的這種特質,讓我一直喜歡跟他對話。與他的對話就像是有人快速閱讀了幾本書,並且幫你做了非常好的邏輯、歸納整理。好像自己縮短了很多時間。

一人一故事劇場是由台上演員演出台下觀眾所敘述的故事,因此台上演員對觀眾所講的故事,並須在很多的時間內傾聽並且歸納演出。觀眾也並須透過內心交戰才能勇敢的說出自己的故事,這也是一種自我療癒的過程。


志強說,一人一故事的創始人之一在2003年的演講中說,他期望一人一劇場的發展是在每一個社區都有一人一劇場的團體,他是屬於團體的,他夢想社區的人下班之後之後,可以隨意走進劇場,說出自己當天所發生的事,由演員演出,然後帶著愉快的心情回家。多麼偉大而創新的點子。

2009年5月8日

合作事業可以算是社會企業嗎?

最近在一些關於社會企業的論壇或是研討會中提到,哪些事業算是社會企業,逢甲大學在97年的一個社會企業研討會中將"合作事業"稱之為社會企業。我一直在思索這個議題。合作事業是社會企業嗎?雖然歐洲社會企業的發展是以合作事業的精神來發展,但所有的合作事業都可以歸納為社會企業嗎?如果就已經是有合作事業的名稱,為何需要另一個社會企業的名稱。
合作事業的發展,是以經濟為導向,是典型的微形經濟的範例,但不可否認的是以商業發展為主體,營利分配給會員,每位會員的持股比例有一定規範。合作事業的組成分子較為單純,或是單一的內容,如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讀小學的時候,每個國小都有),蔬菜產銷合作社。但不可否認的是,合作社確實創造、也執行了微型企業的範例。
探討社會企業的定義、屬性、角色及定位是學者的工作,這些問題的探討或許會影響政府政策的制定,也為社會公益事業有更開闊創新的作法的研究。
我們要做的是--社會企業成立的目的在於解決社會問題,它可以小到以滿足一個住宅型公寓的需求,或是大到像鄉村銀行一樣類似一個跨國企業。所以社會企業的目的是解決社會問題,所以誰是社會企業對執行解決社會問題的企業體來說,就不這麼重要了。

2009年5月6日

我想做甚麼? 社會企業上市上櫃

看到公益CEO CLUB 轉寄的一篇文章--我想做甚麼? 這個主題一定會引起一些回響,因為現在的人就是需要夢想。但最重要的是--人要有實踐夢想的勇氣。


文章作者說要想做一個微型文創事業,看著一輛公車屁股,我跟她說:「就像如果不先考慮賺不賺錢,為什麼不能弄一輛公車改裝成藝術巴士,四處停靠或者定期到某個街道或社區,車上可以賣咖啡、放好聽的老唱片、辦小型展覽、也陳列詩集或獨立廠牌音樂。」


這讓我想起一直有人問我,社會企業會不會賺錢,如果不先考慮賺錢........,賺錢是一定要的嗎?人性之美在於先為別人著想。我想這一定是這位作者的心聲,但總是難免會遇到和我一樣的處境。這位作者(陳樂融先生)一定是一位非常愛音樂的人,他知道這個世界有許許多多的音樂創作是美好的,但因為在當時得不到大眾社會的普遍接受,所以淪為非主流,但非主流的音樂往往可以流傳許久、撫慰人心。
他想既然這些美好音樂無法留到這些可能欣賞的人身邊,那他就藉著車子的主要屬性,將這些音樂流動到可能的地方。多麼美麗的景象,真希望陳先生將他實現。

但當這個美麗是一種微型文創事業的時候,他就變得複雜許多。因為有更多人會問這可帶來多少的利潤。而利潤與美麗之間的平衡點是在哪裡呢?

就好像我常常被問到,社會企業的利潤點是多少? 卻很少人問到社會企業的社會價值是多少?因為大家都知道社會價值無法量化,所以就不問了。這是真的嗎?

最近常常接受研究論文的訪問,一位研究者問我,我想達到的目標是什麼? 我問是社會目標或是經濟目標?他不好意思的的說(因為他原本要問經濟目標)可以兩者都答嗎?我說經濟目標,我希望上市上櫃。因為如果人們投資基金的平均獲利為5%,是不是有可能投資社會企業,讓社會更合諧平安,同時投資與做好事一起發生呢。

2009年4月28日

一場令人讚嘆的分析--淑蘭老師對社會事業的分析

淑蘭老師從金融風暴談到社會企業,金融風暴對NGO的影響是甚麼呢?一般NGO因著全球金融風暴的襲擊,都恐慌著收入短少,也擔心社服這一塊大餅會被出現越來越多NGO所分食而擔心。然而聽說一些中小企業因為金融風暴而關門,卻沒聽說NGO關門。這讓我想起10年前在新竹從事身心障礙社工時,我們都是小機構,已經許多單位擔心社福大餅分不到,我也提出相同的觀點,沒想到過了10年仍有許多單位在擔心同樣的事。是NGO界沒進步,或是NGO的人員精進有不足之處。心中有點苦楚。

淑蘭老師提到一些社會企業的案例,其發展真是讓我大開眼界,也期許自己能有這樣的視界、能力、機會做到這樣的地步,因為我不希望如老師說的,那是一個個案。因為個案就是一種不會普遍的現象。我卻期待有更多的人能夠創新,來達到這個地步,我想彭婉如基金會是台灣的尤努斯。

淑蘭老師說,在金融海嘯的今天,只聽說企業界關門裁員、減薪,卻沒聽說NGO界作出類似的事,似乎在動盪不安的環境中,NGO是比較穩定的行業。看似如佌,但也可能是NGO的設立本來就比較人性化、是以全人發展為中心,當工作人員以全人精神照顧個案的同時,機構不應該以資本主義的態度來對待工作人員,當外在環境更加艱難的時候,機構更應該發揮創意讓工作人員在驚滔駭浪中仍能維持服務品質。

我想這也是瑪納多年來的服務心得。台灣有一大比例的NGO是靠政府補助來執行其服務工作,因此政府補助經費的多寡也直接影響服務的質量。過去幾年瑪納與輔大合作,申請政府經費來執行服務工作,因此僱用3位工作人員,因著環境改變,即使是補助沒有了,仍然留著工作人員,也可以稱之為對NGO界培養訓練人才(這是自我安慰的說法,因為實在不忍心以專案方式來聘用工作人員,這是不符合正義和平的原則)。辛苦的一年的經驗,也造就我自己許許多多的經驗與經歷。

我相信社會氣業的思維,會帶給NGO及社會大眾一個正面思考及創新作為的模式。

2009年4月25日

蓮苑--另類的社會企業

想寫些甚麼,卻又沒有頭緒。認識蓮苑的工作,真的佩服瑞珠的堅持與勇氣,一個建構幸福家園的媽媽。在公益CEO CLUB的團體中,認識了瑞珠,一位經營蓮苑--社區家族學校的拓荒者。

一踏進蓮苑,我知道有人把一直縈繞在我心中的烏托邦實現了。蓮苑經營了11年,目前有有一個餐廳,還有安親班。如果單就說明一個餐廳及一個安親班就沒有值得書寫的。在蓮苑中,每位孩子都跟我問安問好,我看到孩子們身上的幸福,來接孩子們的父母,臉上不是接送孩子的疲憊與不耐,我在父母身上看到滿足與喜樂。

蓮苑的設立是因為瑞珠及素華兩位老師看到許多單親、失親父母,他們沒有能力送孩子去安親班,課後照顧對孩子的未來照顧是很重要的。這裡不只是所課後安親,因為課後安親需要老師、教材,最重要的事,安親課輔的目的並不只因為不讓學生輸在起跑點上,這個單純的目標。兩位老師希望給所有學生的還有人生的目標與價值。在蓮苑的生活中,品格教育及弟子規是重要的課程。在這裡我體會到中國文化的美麗,謙虛、包容、禮貌、正向。我相信一個孩子有了這些特質之後,他的人生不只是學習IQ與EQ。

為了這些孩子的課輔,蓮苑開闢了一家非常典雅的素食餐廳,讓孩子可以有飯吃,讓鄰近有困難的鄰居有一個喘息的地方。這家餐廳的特色是隨喜收費,因為蓮苑的開辦宗旨便是相信人們做得到,人的困境只是一時的。這也感動了附近的媽媽們,來到蓮苑做志工,間接讓來到這裡安親課輔的孩子們,有一個家的感覺。

誰說社會企業的就一定是一個商品。蓮苑的美,部是我所能形容書寫的,一定要你直接來到這裡。你一定會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善。

這是一個值得你真心對待,永遠信任的地方。

2009年4月24日

一場社會企業學習活動--我的心中充滿感激

今天參加輔大辦的社會企業研習活動,受邀來參加的講員都是受人尊敬的典範。張主任說他願意分享這個平台,他不只是要賣油。里仁韓經理說,農民的需求擺第一,李所長及胡教授總是問我說,雅楨你需要什麼幫忙。這些話總是讓我感激,即使是小小支持,都讓我感激到不行,我能做的只是做我所承諾的。


本來心理就出現一些令我自己害怕的事,看到那麼多的賢達願意扶我們一把,他們相信我們做得到,就越發害怕自己會讓這些支持我們的人失望,倒不是對自己沒信心,而是怕他們的期望太高。說來好笑,我從不曾擔心自己沒法符合父母的期望,卻在這時擔心了起來。

因為擔心有讓自己有了再往社會工作方向的藉口,一直想的如果我繼續做社會工作,我一定不會讓人失望,因為我是那麼的駕輕就熟,我不用擔心我達不到他人的期待。但是社會企業就不一樣,我心想著50家庭的生活,我會他們的努力而感到安慰,更因為他們可以分享感到喜悅,但是在進入市場的過程中,我充滿不安,我擔心我令他們失望,我有擔心自己做的不夠好。

合樸孟凱是一個非常哲學的人,他從自覺中發現自己的方向,他也鼓勵每一個人都在自覺中發現自己、做自己。不管是不是要做社會企業,都要對自己負責任,一個對自己負責任的人,就是有良知的人,有良知的人,就不會做對社會不好的事。一個人會做什麼事也不是強求或是特意安排的,因緣聚足時,自然而然就發生了。當然我們不能有超過自己能力的渴望,不然也不會有因緣聚足的時候,但躲們卻可以慢慢的培養這些因緣。這倒是跟福智、法鼓山、華嚴一樣的信念,一個人的心對了,做的事也就對了。所以法鼓山、福智、華嚴都在做教化人心的事。

勝利之家張英樹主任,真是一位創新的人才,為了身障者的工作權與人性尊嚴,工作者必須要發揮極致的創新與創意,相信每一位身障者是有能力的,盡量讓每一位身障者的工作權及尊嚴得到基本保障,也因此創造出許多的創意及社會企業。看到這些介紹,真是讓我為勝利之家感到驕傲。也給自己期許。

從曙光計畫到光原社會企業,我們一路走來雖然不是很平順,卻一直有人支持,不能不說是天主的安排。天主從不會給人超過人所能承受的重擔。

2009年4月23日

感謝研華,也期許自己在研華的協助中學習

研華教育文教基金會舉辦公益提案活動。內心由衷感謝研華基金會的支持與認同。這讓我相信只要是對社會有益的議題,一定有人支持,因為台灣這一愧土地是由每一個住在台灣的人所以共同擁有與維護的。再擴而大之,台灣也是這個地球的一份子。

在最後決選的時候,劉董事長說;要如何讓研華的員工多多投入志工行列,這真是讓人感佩的行動。許多人都知道,如果沒有高層鼓勵,是很難做到的。因為鼓勵員工當志工,並不會增加公司的產能,而公司必須有更多的人力來投入鼓勵員工投入志工服務的工作,間接增加公司成本。當然或許會有人反駁我說;因為員工快樂,工作績效也會比較好。但不管如何,鼓勵員工當志工,絕對不是增加績效的第一首選。
所以劉董事長的帶頭來做這件事,也讓我學習如何更為他人著想。研華基金會的團隊及志工長,總也在忙之中,來協助規劃合作事項。瑪納與研華合作,我也希望能在我目前的能力範圍內,為研華作一點事,因為這也是瑪納的宗旨--分享。

由於研華的肯定,讓我自己更加肯定目前所做的方向與方式是對的,雖然這一路走來是如此的辛苦,我們常常捉襟見軸,但是值得的。也讓自己更加謹慎地為每一位認同我們的人著想,做好我們所承諾的事。而我也可以在這個合作的過程中,學習營利組織的的管理。

我們可以在合作中擦出何種火花,我並不知道,但我確信這一定是一種值得推薦與實踐的模式。

2009年4月19日

學術論文的訪談--感謝胡哲生老師的協助

越來越多學術論文要求來訪問光原社會企業,起初覺得光原社會企業只是新成立,甚至尚未一年,一切都還在建立,這時候訪談我們能夠說的也不多。頂多談一談為何要建立社會企業,也有一些題目是關於社會企業創業家。經過了2季的修正及營運,我們自己也在過程中不斷地學習如何平衡社會標與永續經營的心得。自己也好像掉進了社會企業的研究領域裡,頗有趣的。

在昨天的訪談中,一個問題縈繞我的腦中很久。就是關於光原社會企業是否賺錢?如何賺錢?(倒是很少人問到賺多少?大概大部分人認為賺多不可能,所以這問題就不需要問了)。對我來說,社會企業也是企業,一個企業不賺錢,應該更明確的說如果一個企業不能經營下去,在經營不下去的那一天,企業界不存在了,社會企業也是一樣,一樣要經營下去,因此要維繫一個社會企業的營運,生存下去是必要條件,因此在營運過程中,是否能夠持續不斷地維繫住原來的社會價值與目的,是社會企業的重點。

接受了多次訪談後,常常懷疑自己做這件事是否會成功,因為我沒有管理經驗、沒有農業背景、資金沒有到位;我對大的資產是原住民朋友的信任與支持、一群朋友的堅信相挺、及自己莫名其妙的自信、及莫名其妙的相信這是天主要做的事。如果是商管朋友來評估(事實上已經一些人評估過),都是給很多建議,但是卻沒有一個人說,我這樣做會失敗(或許他們不好意思說吧)。

我想大家都在協助我找到一個可以兼顧社會目的,有可以營運的方式。因為大家都相信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another world is possible.

之前砍一本介紹耶穌會500年是事業體的書,栽培領袖-耶穌會的人才學。要成為耶穌會的會士所必須具備的條件,也是現代公司所具備的條件,
1.革新的能力
2.保持彈性與不斷調適的能力
3.訂定雄圖大志、放眼全球
4.迅速行動與甘冒風險的能力

這也是我自我期許的能力。

2009年4月11日

参觀香港的社會企業

在復活期安排這趟社會企業學習之旅,這真是收穫豐盛的安排。自己覺得準備不夠,沒想到比預期的收穫更多。香港發展社會企業有其得天獨厚的條件。

香港之前是英國殖民地,對公平正義的概念較深,香港的外商公司也多(歐洲公司較多關心)對於社會企業的接受度也高。香港基督教發展較台灣久遠,基督宗教對於社會公平正義的發展,較多由教會組織來發展。這次參訪的團體中,並沒有特別安排與宗教有關的團體,但是似乎基督教團體就是受到特別感召而做這類的事工。加上香港政府大力推動社會企業,因此許多的社會企業也就如雨後春筍般發展。

在参訪過程中,最大的心得是我們與豐盛髮廊的負責人討教,他對於社會企業的看法有十分自信及認同。這對機構發展社會企業有很大幫助,不會搖擺不定。機構與社企間的關係與遠景都十分清楚。社企對於市場的敏感性是機構發展不同社企機構的第一線。

社企定義的社會企業,以企業策略回應社會需要。
不是純粹的企業、並非以一般的社會服務,社會企業透過商業運作、賺取利潤以貢獻社會,所得盈餘用於扶助弱勢及促進社區發展。
社會企業重視社會目標,多於追求最大的企業盈利。
http://www.socialenterprise.org.hk/

正生書院

創辦於1985年,由基督徒營辦之社會慈善服務機構。法定名稱為「基督教正生會有限公司」。「正生」一詞來自聖經,取其「悔改歸正」、「出死入生」的意思。協助一切受各種成癮行為困擾人士,脫離一切癮癖;塑造健康、積極人生,重新融入家庭及主流社會。

目前以營運大嶼嶺上正生書院及快餐店及茶店為主。正生書院中以提供12歲至20歲毒癮青少年正常課業及職業訓練為主,目前書院中有傳播製作組、war game。

正生書院從成立至今,因應社會市場發展過不同的社會企業,如農作、泥水工程、廢物回收、鋼琴維修、寵物飼養....等。林希聖董事長說,只要賺的錢是回到組織,就是社會企業。這倒是跟DTA的看法很類似。

http://www.drugrehab.com.hk/

豐盛職業訓練中心

在一九八七年成立,宗旨是向青少年釋囚、戒毒康復者和邊緣青少年提供職業訓練,使他們得著基督「豐盛的生命」。目前社會社業有豐盛汽車、豐盛髮廊、雅歌髮廊。

http://www.fullness.org.hk/

新生精神康復協會

新生精神康復會原稱新生互助會,是由一群痊癒離院的精神病人創辦的。本會於1965年改組後,易名為新生精神康復會。1968年根據公司條例獲准註冊為有限公司。1969年成為世界心理衛生聯盟的聯會及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的會員,1970年加入香港公益金為會員。

提供多類型的社區精神康復服務,以照顧精神病康復者及弱智人士的居住、就業與社交需要。本會共有26個服務單位。在社會企業方面,涵蓋了零售業、餐飲、旅遊、 清潔服務、物業管理等項。每個社會企業以自負盈虧為原則,因此每個企業體的損益兩平的時間也不一樣。

http://www.nlpra.org.tw/

社聯--匯豐社會企業商務中心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獲得匯豐銀行慈善基金會及攜手扶弱基金的撥款,成立社聯--匯豐社會企業商務中心。他位於香港灣子溫莎公爵社會服務大廈內。致力於促進社會格新、推動社會變革、推廣社會企業精神、凝聚社企力量、聯繫企業夥伴、加強海外交流。主要推動三大方案,社會創業者、社會投資者、社會天使。
目前主要推動方案為社企孕育計畫、社企加油站、社會企業主題推廣、社會企業精品廊、社會創業大獎、青年社會天使計劃、社會天使嘉許計畫及社會天使大獎、社會投資計畫。
並提供租用辦公室及會議場地的服務。

2009年4月1日

24小時腦袋中都是社會企業

昨天在路上看到喜憨兒麵包坊的送貨車,車子是格上租車租用的,是一台冷藏車,冷藏車的外觀漆上喜憨兒麵包坊的廣告,有麵包、宴會會議餐點、彌月蛋糕等業務。傍晚我在台北縣政府開會,一樓大廳上有八里教養院院生的陶藝展,有些陶藝作品做的真好,有的也與園藝植栽做結合。以自己曾經在身心障礙的領域工作經驗來看,這些參展的身心障礙及腦性麻痺的院童來說,這些陶藝作品已經有不錯的成績。

回頭來看社會企業,喜憨兒及智能障礙的NPO真的能直接進入市場競爭嗎? 社會企業就是一個企業,這些是必須要經的起市場的競爭考驗,如果無法進入市場競爭,算不算社會企業呢? 許多教會組織,因為教義而協助弱勢族群或是特定服務者,如智能障礙、喜憨兒,或是將自有空間規劃以出租來獲取一些收益,以補足本業不足之經費,或是可以當作一種其他收益方式來穩定支持本業。然而如果這些收入足以維持營運,而不以與市場競爭為目的,是否可以稱做為社會企業呢?

無怪乎英美國家的社會企業以環境及脫貧為主要議題。社會企業要有市場競爭就不是適合每一種障別。或是社會企業本身就是一個系統中的一部分呢?

2009年3月28日

瑪納與光原社會企業

一個朋友問我一個問題--瑪納既是一個合法非營利組織,只要在瑪納組織之下設一個企業體就可以從事營利行為,為何要再設一個社會企業。這要可以只繳營利事業稅,不必繳所得稅;而且可以用捐款來投資。

NPO下設一個營利事業體,這是大部分非營利組織為了使自己的組織自養而採行的方式,當然這是在捐款外,另一個維持營運資金來源的方式。在稅法上也是合法的,唯獨可以用捐款來做營利行為這部分較有爭議。這種自養方式,除了對瑪納有益外,是否對整個社會發展社會企業有好處呢?

光原社會企業的成立,的確是為了解決瑪納的會員及企盼為原住民經濟找出一條生路,並不是為了瑪納的生存而存在的。瑪納是一個原住民彼此幫助、共生共榮的支持團體,我們相信我們自己是有付出與分享的能力的。除了教育訓練尋求政府補助之外,瑪納未曾對外公開募款。因此保有瑪納的這種特質,是為了不要讓瑪納淪為依賴補助與捐助的團體,也是為了嘗試另一種原住民團體的發展模式。

此外,光原社會企業的成立,也有我自己一點點的夢想。社會企業就是一個企業,但是必須帶有很深的社會責任及社會價值及社會使命的企業,如果社會企業只是企業,就不需要冠冕堂皇的冠上社會兩字。或許是宗教信仰的關係,做這件事時,總有一種深切的社會責任在。

我真切的相信,這個社會上有許多有理想,有使命的人,而且是年輕人,他們一定也希望在企業與非營利組織的兩極化分野間,有另一條實現理想與抱負的方式。因此成立光原社會企業之初,就不只是設定為了解決瑪納的生存問題,而是希望可以為台灣社會企業建立一個典範,建立一種可以投資社會公益的模式。

「投資」在台灣已經是一種普遍的行為,而我更相信社會公益是值得投資的,投資在提升社會品質、社會價值上。

2009年3月8日

我只是天主的工具

最近菜滯銷,實在不願意用一般的市場價格跟農民買,因為那真是一種非常不道德的事。張坤池老師聽到,感同身受。替我約了幾個長老教會,來介紹阿里山的有機栽種蔬菜。

這2個主日,張老師陪我在重新教會及敦化教會做禮拜,也順便推廣。結束後,老師跟我說,你真是位原住民盡心盡力,才收入1000多元,你每週這樣跑。其實我只是天主的工具,我做祂要做的事,如果不是這樣,我想目前的工作是持續不了的。此外,在這麼辛苦的工作中,我真真切切改受到天主安排了一切道路,只要我去做就好。而做這些事,就是天主的見証。

最近佩楨的一段話,時時縈繞腦中。他說輪迴,修行是為了不墮入輪迴,但有些人就是看到眾生疾苦會在留在人間,但不輪迴,就如同觀世音一樣。最近我ㄧ直想著,我不敢說我像觀世音,但我每天祈禱為天主所用,直到回到天主身邊。我不知道天主教有沒有這種留在世間服務的概念,但是眾聖人的代禱,似乎也很有這種協助重人脫離苦海的特質。昨天聽到瑞珠說,觀世音跟聖母很像。中西文化交融對話,會是開啟我的智慧的鑰匙。

2009年3月7日

Slumdog Millionaire—貧民百萬富翁

已經半夜12點半了,我一點睡意都沒有,或許是明天的行程不太緊,所以心情也比較輕鬆,j說我在印度的時候比較有壓力,聲音聽起來累了,我是累了,因為我有很多事要做,許多工作只完成一半,而我人卻仍還在印度。

我其實是不想去看電影,雖然這是一部好電影— slumdog Millionaire,老闆已經跟Jacob說一起去,而且已經說了很多次這部電影,難得他會想看電影。這部電影在國際間得到很多獎項,一部得到榮耀的電影,但可以能引發另一種對印度的看法。或許這就印度讓人著迷的原因,她是如此的兼容並蓄,任何事都是可能的,如同印的宣傳口號--increasable india.

這部電影導演透過一個在slum長大的孩子,為了愛情去參加一個電視益智遊戲並答對所有的問題,這些問題有的連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答不出來,Slum People並不是對生活一無所知,為了生存他們必須知道其他一般人的生活方式是什麼。得到這200萬盧比的題目勾勒出在slum長大的孩子的成長過程與困境、政府對slum人民的殘忍、警察對於slum人民的不信任、看認他們為dog而不是人。

故事由一對住在slum的兄弟開始,他們什麼都沒有,就算是取巧的在停機坪上與同為slum的小朋友玩cricket,被警察追著跑,都是上天賜與的恩惠,slum的小孩是如何在夾縫中社會的求生存,在這樣的生活方式用盡偷拐搶騙的技倆,即使是slum中的黑社會老大,也不脫這些技巧。

所以Jamrl可以以一個在slum長大的孩子贏得電視節目的200 萬盧比的獎金。雖然不是每一個在slum長大的孩子都有jamrl的特質,但也說明了jamrl與哥哥為了生存不擇手段的悲觀潛意識轉變化為成為強者才是生存之道的黑社角頭。這些故事為我見證了這次在slum工作的所見所聞。

片中藉著Jamrl與他哥哥迴然不同的個性,敘述兩人對於人生的態度、事情的看法、對未來的掌握、對情感的執著有著完全不同的的觀點,因此兩人的人生遭遇也不同。

Jamrl 在一次孟買政府掃蕩slum的過程中遇到同樣失去父母親的卡蒂塔。在成長過成中,Jamrl三人遭遇到專門利用失依小孩在街頭乞討的集組織,為了免於被挖去雙眼的命運,Jamrl的哥哥帶著他逃離這個組織。他們在火車上非法販售東西,隨著印度火車系統的發達,他們的生活不在是以5 元盧比為計算方式,而是一疊疊500元盧比的進帳。

Jamrl逃離乞丐組織時,卡蒂塔並沒有跟上,因對卡蒂塔的思念,尋找卡蒂塔,他再次回到孟買slum,他透過過去的乞丐組織的朋友知道了到卡蒂塔的下落。

卡蒂塔已經是出落大方美麗的小姐,她被安排學習舞蹈在妓女戶工作。Jamrl 的哥哥殺了當時將他們騙進乞丐組織的頭頭,也就正式的進入了黑社會,但哥哥也看上了卡蒂塔,為了尋找哥哥及卡蒂塔的下落,他做遍了各式各樣的工作,他以外送飲料的機會認識許多的補習班,包括call center ,他再次找到他的哥哥及卡蒂塔。但卡蒂塔為了生存,已經是成為黑社會老大的女人。

卡蒂塔喜歡這個猜謎益智節目,我想她對知識是渴望的,在過去她所看過的節目的題目中,她一定也答對很多題目,她認為她是可以屬於另一個事界的。她的黑社會老大同樣也是對知識是渴求的,他雖然取笑卡蒂塔觀看這個節目是無知的,是妄想進入一個不屬於她的世界的行為。但是他自己也在與別的女人歡愉的同時看這個節目。我想他心裡一定也會想,如果給他們一樣的機會,誰會想要每天在打打殺殺的日子中度過,他對於知識的渴望及對卡蒂塔的愛慕是深切的,但他只能用暴力來表達。

印度的電影總是喜劇結局,這才符合在辛苦環境中生活的人對生活仍是存在著希望。

2009年3月6日

忘記告訴猴子

在冬季缺雨缺水幾個月後,天氣乾燥,最近阿里山頻傳森林大火,大概阿里山鄉的7個原住民村,每個村都輪流的燒一次,我們聽到這些消息,也是十 分關心,詢問火災的發生狀況的原因與現況。

湯議員說: 以前他當縣議員的時候,平地的議員會跟他說:「議員請你跟你的鄉親說,請他們注意火苗,不要再引起火災了。」湯議員回答說:「我有跟鄉親說ㄚ,但是我忘了跟猴子說。」

最近發生的大火都是在人煙罕至的地方,山上的猴子在春天來時下山,會玩撿到的打火機,引發森林大火。

2009年2月27日

更說佛法

從NGO到社會企業的這一路上,體會到世間並不是只是一個世間,是好幾個世間同時存在的。

因為很久沒有回家,每個妹妹都回家看我。這就是家庭的關係,每個人給彼此自由,給彼此支持。那段時間適逢聖嚴法師大斂,佩楨正好是他在農禪寺的弟子,他想要找他的皈依證,找到的卻是他與師父的合照。

她記得師父說過,"等我死時,你們沒有一個人會在我身邊",大家都回答說,,師傅我一定會在你身邊。這讓我想起了耶穌說,在雞叫以前,你會三次不認主,伯多祿回答說,我一定不會。果然在照片中的人,沒有一個人是在他身邊的。

她說師父真是得道高身,當時自己只是大學生,聽不懂師父說的,現在再拿起師父寫的書,真是佩服師父將佛法現在代化,這樣才能讓現代人,繼續學佛法。我想起,早年聖嚴師父是倡導"人間佛法"。 一個晚上她說了好多好多關於佛教的事,勾起了我在成為天主教徒前的往事。記得當領洗時,只要我對教會中的故事不清楚,天主也總會創造機會讓我認識我該認識的事。

在天龍八部中,有一段敘述慕容博、蕭遠山、鳩摩智及少林寺一位連名字都沒有的老憎間的場景,這位老憎對蕭遠山及慕蓉博偷取少林寺武功祕笈及慕蓉博將少林武功祕笈贈與鳩摩智的幾十年間的種種,非常平和的說出。
那老憎說,初練少林寺的絕技,每一項都能取人性命,凌厲狠辣,大干天和,是以每一項絕技,須有相對應的慈悲佛法為之化解。少林寺中人並非每人皆知,只是一人練到四五項絕技之後,在禪學的領悟上,自然而然受到障礙。這叫武學障,在別宗教做知見障。佛法在世求度世,武功在求殺生,兩者背道而馳,相互剋制。只有佛法越高,慈悲之念越盛,武功絕技才能練的越多,但修為上到了如此境界的高憎,卻不屑去多學各種厲害的殺人法門。

一旁的道清大師說:「得聞老師父一番言語,小憎今日茅塞頓開。」一旁的群憎合十說:「請師父更說佛法」。

原來佛法在世間是無處不在的。就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端看我們如何的領悟。就像是天主教中說,天主的愛無處不在,你們會聽得聽吧。就是天主教中,天主高高在上的位階,這真是跟佛教有很大的不同呢。

幾十年來,這位老憎看著慕蓉博偷盜少林寺的武功祕笈卻任其而為,這到底入世或是出世呢? 不過這位連姓名都沒有的老憎他一定也是一位得道高憎,這就是中國人一直追求的境界吧。

有機驗證--品質保證的基本要求

最近一個月忙著做有機驗證的內稽,一群平均年齡50歲以上,大部分只有國中畢業的原住民阿公阿嬤,在稽查員的要求下,一頁一頁的檢查產銷履歷的本子,必須確確實實的紀錄。我看到拿鋤頭的斗大的手,必須遷就那一支細細原子筆,真是委屈他們了。

他們手上拿著筆,眼睛在A4大小的文字中,看著不熟悉的文字,吃力地寫著栽種過程的每一個步驟,他們的筆總是在紙的上方停留許久,不敢將文字落在紙上,好像自己想的一定是錯的,因為他們從不曾有過要書寫的需要。我好像一位監考老師,在課堂上看著小學生寫著大學聯考的試題,但是沒有一個人用渴求的眼神或話語來討價還價。大家都知道,即使再困難,這是一定要做的。

有機是一種對生態系統的尊重,他不僅僅只是不用化學肥料,不用農藥的來栽培作物,更應該再利用土地的同時,關懷例如我們不在田間焚燒植株或是任何東西,雖然焚燒植株比較省事,焚燒植株所留下的草木灰有助於植物生長,但是焚燒的動作同時也燒死了田地內的其他生物,這等於破壞了生態的平衡。

過去二年,很多人跟我說,要農夫寫產銷履歷,,拿鋤頭的手,寫那麼多的字,真是折騰他們,更何況他們是原住民,真的有必要一定要做驗證嗎? 反正很多人不做驗證也說是有機,我們只要有良心就好。有人說,寫紀錄就能保證是有機的嗎? 我想這些都是藉口,一種不願意進步的藉口,做好產銷履歷的紀錄只是品質保證的第一步,這不是我們提供優良產品的第一步嗎? 就好像ISO9000-14000,這些應該只是基本的品質證明。我們願意告訴消費者,提供優良產品是我們的責任。

我真的要這一群努力的原住民喝采。

2009年2月18日

自由意志,人所擁有的何等恩寵與權利

在印度真好,我可以隨性的寫我的部落格、嚴謹地思考這些日子以來的點點滴滴、認真酌磨所發生的事對我的人生的激盪是什麼?而我有為了他改變了什麼?我該慶幸自己能夠任意的揮灑人生的畫筆,我愛加什麼色就加什麼色,我愛換張畫紙也可以,許多人有跟我一樣的渴望,卻不見得能有這樣的自由。

有人說是因為環境上的不允許、有人說是我的幸運、有人說是我的任性,但我想說這是人的自由,你選擇了就必須承擔這個選擇所附帶的所以責任義務,當然也有附帶的快樂與滿足,我選擇了人的自由意志。

今天聽到朋友說她有輕生的念頭,我不能說她是自找的,但是我不明白的是,為什麼這麼多人都說是這不行、那無法、沒辦法.......,我不知道我自己的韌性是哪裡來的。不過我知道,有人愛我、有人很愛我、有人尊敬我、有人敬重我,這就是我覺得我的人生有意義的地方。

前幾天跟佩楨分享那已經過去的40歲的恐懼,不知道她聽了以後作何感想,他會不會也應該開始思考老年的生活與規劃呢? 我祈禱天主讓我工作到生命的最後一天,如天主一樣,他在無怨無悔的時間中,回到天主的身邊。我不是聖人,但願我的生命為祂所用,只為了回到祂的身邊去。

回到台灣已經一個禮拜了,這個禮拜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好像時間過的飛快,似乎人的欲望永遠不滿足,在追逐一些自己想要的東西,而這個渴望也像是體脂肪一樣,在不知不覺中不斷增加,直到你警覺到危險為止。

2009年2月3日

社會企業是啥?

在過年前收到之前與胡老師與子揚的訪談稿,重新讀一遍感觸頗深,這個訪問主要是想了解社會企業創業者有無特殊的人格特質。其間也談到很多跟若水間的合作過程

老師提到幾個企管的人會說的話,如可以賺50 %的話,為什麼只賺30%,別人可以賺50 %,為什麼我只賺30%之類的比喻。我認為要賺幾成應該有一定的正義原則吧? 什麼是合理 ? 如果在一樣的條件下,賺30%是合理,那麼賺50%的話,一定有其不公平的地方,例如,超工 時低工資對員工不公平,破壞生態對環境不公平,當為了利益對森林予取予求,對居住在其間飽受土石流的人不公平,這些多賺的20 %, 事實上該由誰來承擔? 我不知道答案,但我知道絕不是在這整事件中的無辜者。

什麼是社會企業? 誰屬於社會企業? 這個問題困擾我許久,當事情越來越多,每天都為了學習 自己不知道的事而忙,為了解決發生的事情而忙,為了讓生產品質更好而忙,為了讓流程更順而忙,為了資金缺口而忙。該做事很多,也沒有多餘的時間來想社會企業是什麼東西? 為什麼要為後人爭個什麼社會企業。現在想想為什麼學界想研究社會企業呢? 社會企業的掘起對business有什麼影響嗎?

寫了那麼多關於社會企業的文章,我的目的是什麼呢?

老師說,企管教的都是人類的劣根性。所以什麼是企業,小時候我們不是讀了很多關於倫理道德的書,那些都是放屁是嗎? 我們課本努力標榜的人都是說說而已嗎? 不會吧! 我是不是太激動了。為了了解企管我應該去了解企管在說什麼? 企管跟行銷有何不同。

最近有個感覺,行銷是不是就是一直不斷地開發人潛在的欲望,引發人不斷地追求欲望,並且用比較的方式來告訴人們,你目前的生活不太好,應該是怎樣的生活是好的、是優質、是尊貴……(我實在是辭窮,不知如何形容,人一直不斷地被引誘,只是為了賺別人的錢),所以人類不斷地開發新資源,用盡地球資源,現在我們及我們的後代必須面對我們自己因為貪心及渴望所帶來的慘痛後果—環境浩劫。


英國是最早倡導社會企業的國家,1972年英國貿易及工業部則將社會企業定義為:“企業主要追求的是社會目的。其盈利主要是用來投資於企業本身或社會,而非為了替股東或企業持有人謀取最大利益。”這是就謀取利益的角度。DTA認為社會企業的認定為最終這些利益是否回歸組織所用。當然組織的目標一定是解決社會問題或是提升社會利益。

對我來說,服務比創立社會企業更重要,但做社會企業還真是有趣多了。難ㄚ。

階級

我們常說印度的種性制度是非常不好的階級制度。難道我們的社會沒有嗎? 有,他只是用錢區分,並且被努力與否給美化了。當你付出努力,你就會有錢,有錢多寡表是示階級高低。

人類文明進步原因之一是因為貨幣制度的發明。貨幣是誰發明的呢? 貨幣發明至今還有人身受害。或許貨幣沒有錯,有錯的是資本主義,為什麼資本主義會錯的如此離譜呢? 為什麼全世界窮人這麼多,都還不能有個say,或是窮人心裡嚮往著資本主義,所以資本主義也沒有錯。還是窮人都不敢有夢想。也就讓階級的故事一直發生下去。

種族融合就是向主流文化靠隴。舉例,為了原住民為了生存必需學習另一套文化,為了子女教育,原來的經濟制度已然不敷衍使用,必需賺取貨幣來提供子女教育,偏偏教育主題不是自己的文化語言,而是別人的主流文化的。

我們常常已經身在較高階級而不自知,我們卻常常要求別人跟我們一樣。

困境

困境。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難解釋的詞,因為有困境代表我們做了一些事,所以這是值得喜悅的。而解決困境就是一種天職,因為這是創新所帶來的一種挑戰。

考及元曾經說過,我是一個奇怪的人,因為我不會喊救命,我不需要別人同情。在某些角度上是的,因為我從小被教育不要做超過自己能的事,當然也可以解釋為任何事情量力而為,這個 ”為”字是指自己,而不是合作,自己從小到大也沒有想過要如何跟別人合作,或許潛意識中希望自己是個默默無名的英雄人物。(好像有點矛盾)

以前常常做一個白日夢,夢想自己是的家庭是一個很大的企業,當然自己將來也會繼承這個大企業,但我總是從最基層做起,並且不希望自己的身份被知道,希望以最平凡的角色與大家相處,希望沒有特權存在(暇想著特權應該用在對的地方) 。

從過去10年以來,就是這樣單打獨鬥的朝設定的目標前進,雖然辛苦,我做的很快樂,我有獨立,自主的自由,也感受到我的幸運是別人所不容易得到的,我不曾有過現在有的壓力。如今,更多的名聲,更大的掌聲,更大的壓力,給人承諾的壓力,我的困境是我如何維繫這些對人的承諾的同時,我還擁有自由。

歐巴馬的夢想之路

趁著這次印度之旅把”歐巴馬的夢想之路”讀完2遍,這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作品。我從沒完整聽過他的演說,但很多人都說他是一位天生的演說家。喜歡他只是因為他的笑容是如此的平安,我本就喜歡深膚色的人,所以也喜歡他多過希拉蕊,不喜歡人用強勢的態勢來強迫人,不喜歡咄咄逼人,所以喜歡他的笑容。

我想他的尋根成長之路,一定比書中的描述過程更加艱辛,但他以黑人自由主義者的角度撰寫,沒有哭天喊地的悲情,他只是淡淡的描繪出尋根之旅的情緒,這些不只是他的經驗,也是所有美國黑人的心情寫照。這本自傳真是一本勵志自傳,對於一位社區工作者更應該讀這本書,他讓我更加了解社區工作應該如何精進自己。書中有許多值得一在反思的話語他真不愧是哈佛高材生。

一位如此年輕的政治家,是如何決定參選美國總統,美國給了人們什麼樣的自由與自信,讓一位美國黑人有這樣的自由,或許應該說美國黑人的人口數已經多到時機成熟可以擁有一位黑皮膚的總統。或是美國真的意識到尊重另一種文化的發展,才是未來人類發展的生存之道。

儘管我不是很喜歡美國,但我不得不佩服美國的心胸,這些美國人的祖先都是因為夢想而去美國開墾的人,因為他們相信,美國是一個實現夢想的地方。這個夢想新一代的美國人並沒有忘記。
人應該為夢想而活著。曾經有人問過—你有多久沒做作夢了? 原來對現代人來說,作夢是一種奢侈,想實現夢想叫做不切實際。我的人生也要實現夢想,才會不枉天主造人的這一生。

書中一段對社區故事描寫,也正是我們現在工作的寫照。

“回首過去的十五、二十年,他們還是心滿意足。擁有雙收入的保障,付清貸款帳單,也許子女上了大學,壁爐上掛滿他們的畢業照。他們維繫著家庭,讓孩子不流落街頭,他們也組鄰里守望互助會來約束彼此。”
“但當他們談到未來的時候,聲音裡卻透露著一種不安。他們會提到一個時常來借錢的表哥或兄弟姐妹,或者是一個成年的孩子,由於失業,仍然住在家裡。即使是那些完成學業,順利進入白領世界的孩子,他們成功的本質上仍是失落,因為這些孩子越是成功,他們就越可能搬走。更年輕、更不穩定的家庭搬進他們的住所,第二波移民來自更窮的住宅區,那些新來的家庭無法一直支付貸款或是維修費用。汽車偷盜事件更頻繁了,綠意盎然的公園空無一人。人們開始在家裡待上更常的時間,他們安裝精細的鐵門,且估算著,能否虧本賣掉房子,搬到一個更溫暖的地方。”
“用木板修補的住宅,破敗的店面,只剩老人的教堂,不知誰家的孩子成為街頭小霸王。”個人發展與集體衰退這種雙重的感覺。


在部落工作,有著幾乎一模一樣的面貌。我們不斷地宣傳著所謂的優質生活,原住民終其一生在為這些物質生活拼命,他們認為送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是給他們的資產,告訴子女能在外面找到工作就不要回來,為了子女及家族裡的 日持常需求,他們以打零工的方式賺取現金,生活方式徹底為了生存而改變,農田已經租給甚至土地被騙(這個可能比美國黑人好一點,起碼原住民可以告訴他的子孫說,那一片土地都是你的祖先的。不過這真是具有悲情、忿怒及至形成仇恨的一句話。)一片片自己的美好的山林變成別人的經濟作物的家,進入自己的土地還要有通行證。

在台灣我有相同的感 覺。我知道自己來自中國,卻不知道自己的認同在那裡,但絕不是中國,中國所代表的文化價值是什麼呢? 大人告訴我們要有一份好工作,需要一個好名聲,一個好家庭,一棟好房子及一雙好子女,這些基本需求來自於好收入,就是賺錢。錢似乎是安全感保障,這原也是無可厚非。但窮人賺錢何其困難,而窮人之所以成為窮人,如果不是因為懶惰,就一定是環境因素所造成的惡性循環的結果。

在部落工作常常會有失落挫敗的感覺,階級所帶來的不平等,我們的工作遠作不完,然後就被質疑NGO到底完成了多少工作。ㄞ! 天知道永遠做不完。

2009年1月27日

光原社會企業要關掉?

這是一篇寫於08年10月的文章標題,沒有發表。當時距離光原開幕不過1個月而已,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呢。我想許多的企業要開始,應該是經過許多的籌備與規劃,有自己的主導權,但是光原卻不是這樣,或許應該說,我們沒有經驗是我們被背叛的因素嗎?
在這重要日子中,給自己反省及在這場遊戲裡的所有人祝福。

光原應該早在08年4月就應該上路了。

07年底,因緣際會與新成立的天和公司簽訂合約,天和是一家想做有機農畜產生產與通路的公司,以養殖海鱺魚聞名,瑪納與天和的合約內容為天和收購所有瑪納所出產的蔬菜。08年1月團隊獲得若水國際社會企業比賽,被承諾在3個月內投資500萬(4月底),瑪納本身已經投入一年多的時間來訓練及準備農民從事有機耕作,專業工作有老師指導。在技術、資金、通路都到位的條件下,理當是水到渠成。結果卻不是如此。

先是專業技術老師在沒有完全溝通的情況下,為了天和的公關宣傳,想把天和塑造成為有協住原住部落永續發展的天行者及協助者,對市場而言所有農民都是天和的農民,並想將瑪納多年的努力整盤端去,將瑪納甩到一邊去。天和也在公司本身通路設計計畫不完善情況下,不履行合約。技術指導老師不斷地在山上找地,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顧農民耕作的需求。我們被背叛了。他所協助的有機驗證程續也不夠嚴謹,我決定重新尋求驗政單位,並延長驗證時間。若水在3月底換洽談窗口,一路走了5個月,多次的計畫修正,多次的會談,終究還是以不投資做結束,計畫按照比賽時承諾而繼續,這8個月來的資金及人力投入,算是我們自己倒霉嗎?

技術、資金、通路一下子又全沒了,這些日子的所有損失,是我們當初所始料未及的。這些承諾也不是我們做錯了什麼事所引發的。我們錯在我們太相信別人,但是在潛意識中,我是不是也相信自己會有這樣的幸運,或是我們真的準備好了,而是真的是人性本惡所造成的呢?或是商場上就是這樣爾虞我詐呢?

不管過去我們的過程是如何的艱辛,我們已經決定要往前走下去,資金、技術、通路重新組合到位,我們還是走的不是很順,那麼過去一年中我們的工作到底面臨了什麼困境呢?
老師說有Fact and Real,什麼是Fact ? 什麼是 Real ?我所知道的是
Fact—
§ 資金缺口,導致資金缺口的原因
1. 若水不投資,現金流量不足。
2. 預算計算過於寬鬆,導致許多經費過度支出。
3. 租地雇工的人員訓練不足,私心太重。
4. 資材費用尚未回收,何時可以回收呢? 回收多少呢? 如何回收呢?

§ 品質尚未穩定
1. 管理可以解決這些問題嗎?
2. 加強農民的栽種動力
§ 我的懷疑
1.農民真的會依照理想去做嗎? 驗證通過後農民真的會增加產量嗎?
Real—Real 是不是指真正的原因

§ 最遭的狀況是我們還沒準備好
§ 我沒信心
§ 我沒技術

回顧去年這個時候,我以為全世界會為我轉動,我以為全世界看到了一個公義社會正要發生,我以為NGO的未來有了新希望。今年這時候,我體會到要合作以前,必須先強大自己。中國人說,靠山山倒,靠人人倒。果然沒錯,靠別人一定會倒,靠自己一定不會倒,只要自己站好。哈哈。說了太多靠,很像講髒話。

2009年1月26日

養一頭牛

再一次回到印度,老闆跟我分享養牛或養羊的事,這原是計畫中的事,不同的是,老闆將我承諾提供30萬做為購買土地的錢,當做是理所當然變更計畫,當初承諾時並不知道老闆身上還有30萬,我願意將獎金先拿給老闆買土地,因為那個地方是有信賴的人、土地購買只是為了增值賺錢、可以為老闆申請family card,種種因素讓我願意在承受資 金短缺的壓力下仍然願意下這樣的賭注,資金短缺已經使我承受前所未有的壓力(也感謝天主讓我了解其他人的壓力與感受),這是我對老闆栽培我、愛護我的回報。

但是老闆的毛病就是這樣,說一種原因卻做另一件事。我不喜歡這樣,這代表著計畫不周延。這也讓我想起與若水的合作過程, 是先有理想或是先有計畫。 NGO都是先有理想,理想才能保證一個人可以不斷地持續面對失敗及低效果,只是想要完成對的事。Business就不一樣了,賺錢是唯一目標,用什麼手段不重要,重要的是賺錢且越賺越多,市場佔有率,公平正義那是什麼東西,顧客權益再說吧,我想社會企業也標榜一定要賺錢,不然無法永續發展,倒了也就什麼都不用說了,但社會企業在選擇賺錢的方法上,應該更重視人倫及環境因素,不然談什麼社會企業,就叫企業就好了,反正賺錢就對了,不賺錢對不起自己及股東。

本來想把目前我們在台灣的經驗複製到印度鄉下,印度的城鄉差異非常大,競爭更大,雖然目前印度是金磚四國之一,廣大人口的普遍收入卻每天不到美金一元。我想同樣以有機農業為主,因為有機農業的投入是越來越少,因為大部分的窮人都沒有技術,農業所需要的技也比較容易學習。我們可以買一大片土地,雇用當地比較貧窮的人,讓他們有計較合理的薪水,農地附近可以蓋一些活動中心或是社區教育中心,可以提供農場工作者子女及附近小孩子延伸教育,可以設置電腦中心,提供學生課後自己尋找知識及資訊的習慣(希望有網路線,印度雖然IT產業非常發達,但電腦普及率及網路普及率仍不高) 。

跟一些認識及比較可能合作的人談過之後,他們都認為養牛或養羊及養雞比較容易賺錢。當然這也是因為我們談的這些人都比較沒有農業經驗。畜牧業的天候影響因素較農業低,產品單價也比較高,成本支出較少,成本回收較快,但相對的獲利人口數也少很多,圏牧或是放牧也是考量之一。因此,思考所願意從事的生產項目也必須考量初衷,這樣將來才不會淪為不得不賺更多錢的陷阱。如果說社區居民都希望從事畜牧業,這個問題就不存在了。然而是否有前景及有錢景,應該是NPO或是社會企業要思考的。社會企業是要解決一群人、環境、教育或是社會問題。

我告訴老闆要先有計畫,這似乎也呼應若水當初認為我們的計畫不夠詳盡的處境類似。對於一個有很多企業經營經驗的人來說,我們的計畫的確有許多不足之處,但這也是NGO進入企業或社會企業的必經過程,NPO就是為了解決所面臨的問題,才會向社會企業靠近,NPO是帶著使命進入一的從不曾面對、不曾經驗的世界,更不用說是一個如此競爭的世界。一個企業都必需不斷學習成長才能在競爭的市場立足,更何況是一個社會企業,社會企業要做的也是不斷學習,更加寬大的學習,包括若水。沒有人會認為應該拿若水的錢來做實驗,但是也沒有人可以說出一個名確的社會企業範本,這也是我認為若水是要投資社會企業或是企業的最大分岔點。

老闆現在的歷程就跟我過去一樣,我願意將我過去一年的經驗分享給其他人,但若水從不曾分享他們一年來所做的 study,對於這樣一個專業團隊且對我承諾會分享他們的study,但這幾個月來我看到的只有充滿不信任,我沒有看到其他的東西。最近在一些研討會上遇到幾個教授說若水去找他們談若水想做有機農業,我相信如陳世雄教授一定會說非好,因為他想打造有機國家,但若水從不曾跟我說過他們去找陳世雄。我分享所發生的一切,在完全沒有告知的情況下,這些被當成重新評估的內容。這就是所謂的 “分享 ”,原來商業世界的分享長這樣,我想要創造令一種真正的分享。

2009年1月23日

田野工作 Field Work


第一次聽到Field Work時,是聽無的,因為有一門課叫做Field Work,而且是兩天的課,後來經過解釋,才知道就是我們所謂的”實習” 。我覺得Field Work這個字眼比實習更貼進社會工作上的實習,因為這已經是實地工作的雛型。過去的實習都偏重以一社群的服務—如中輟生,這或許是跟台灣的社會工作發展有關,也或許是與台灣較貼進美國系統有關,所以這一類的社區工作便不普遍在台灣發生,倒是台灣的政治運作,運用社區工作的方式最普遍。台灣社會工作發展也走向不一樣的方向,台灣社會工作普遍以服務個案為主。

這裡的社區slum服務由一個修女團體負責(聽說會祖是愛爾蘭修女團體),我沒有見到修女在這裡的據點,政府透過該組織在這slum有許多活動,例如微型貸款、政策宣導、福利服務……等,修女團體將這裡的婦女組成小團體,每個團體 15-20 人,這裡有20個婦女團體,每個團體有自己的制服,非常認同自己的團體,借貸的行為也透過小團體運作。聽說印度類似的組織及團體很多,難怪印度的婦女運動這麼發展。

這次田野工作Sr. Geya在一星期以前決定的,在這個slum舉辦一個倡議活動,活動的起點站在活動中心外的 ”路口舞台” ,延著河邊的slum遊行,終點是附近的一個由天主教負責的小學。Sr. Geya與這理的小學負責的修女一起策畫這個在社區成立一個超級市場(super market),Sr. Geya負責招集人員、製作遊行的牌子、茶點心買辦、紀念品買辦、場地安排布置、熱場節目安排等,另一位修女則負責舞台搭設、音響、布條、警察維安聯繫等,她們兩位各負擔全部經費RS6000元的一半,即每人必須募款RS3000元。

早上10點半,換了兩趟車終於到了slum,在這個slum邊有一個 大約 3坪大小的活動中心, 舉凡所有活動會在這個中心舉行,例如小朋友的課業輔導、婦女團體的會議、政策宣導、志工工作等。到了活動中心,Sr.Geya開始張羅要準備的東西,製作宣導牌的工具,社區中的居民都非常幫忙,凡是我們需要的紙版、剪刀、刀子、竹條、鐵鎚、鐵釘等,只要要求就有人找來。社區工作就是這樣有趣,我們必需不斷地製造話題,不斷地製造我們工作者的需求,讓社區居民感受到他們是值得被重視的,他們是有能力完成工作的,他們是被需求的。

下午 3點慢慢地開始有人聚集,我看到一些婦女穿著相同的sari來到會場,原來她們都是屬於同一個婦女團體,制服讓她們更有向心力。這時舞台及音響也陸續到場,所有的男生都會自動參與搬運或是裝置,這裡似乎沒有那麼多的消費者的心態,只是認為自己有空有能力就去做了,這也是我在山上做原住民工作時會有的感覺,這種分享與共同分擔的態度是這麼的美好,但也是很難進入市場競爭機制的原因。下午 4點開始熱場節目,熱場節目由Sr. Geya在Loyola College的同學協助及當地的婦女團體提供,節目的安排充滿喜劇及幽默氣分 (我聽不懂,只能從來賓的反應中猜測,我看到這些婦女及小孩好快樂的笑著) 。

暖場節目結束後大約下午5點鐘,各個婦女團體拿著預先準備好的牌子,排好遊行隊伍向預定路線前進,一路上高喊我們要一個supermarket。因為攝影必須經常走動的因素,我並沒有特別注意這次活動的訴求,而且我也聽不懂Tmail,我聽到在訴求中有supermarket 的音,為了確定這個訴求,我問了這個活動的成員,他還以為我聽得懂Tamil。

我顧不得兩隻腳傷,不斷地到處走動拍照攝影,當天真是累斃了,記者的生活真是不容易啊。 回家前跟大家道別,感覺的到因為這個攝影工做讓我與每一個人的關係拉近了,也讓大家覺得我是願意跟大家工作一起工作的,被喜歡的感覺真好。

Field Work對社區工作者是很重要的經驗。看到6000元可以做這麼多事,真是有成就感。

兩性議題, 寡婦及UNTOUCHABLE

在印度兩性議題有趣多了,這裡的兩性權力本來就存在著較大差異。因著教育普及兩性關係及階級制度的權力有比較明顯的消弭,但仍然確實存在。在印度有一種階級被形容為untouchable,意思是如果觸摸他們就會有霉運上身,即使只是與他們的影子接觸,都會被視為不潔。這些untouchable多半在夜間出來活動,因為被他們觸摸就會倒楣,所以他們也被其他人限制外出活動的時間。記得我曾經看過一部電影,是以印度寡婦描寫印度獨立的歷史。寡婦在印度也被視為不祥的象徵,雖然不像untouchable一樣的沒有地位,但也在丈夫死後喪失了人應有的人權。

劇中有一位小女孩在她7-8歲的時候,因為家境貧窮由父母將之嫁給一個已經病入膏肓的中年男子,在出嫁這一天晚上,這位丈夫去世了,因為女孩的娘家本來就是貧窮,無法將女孩接回家(通常印度婚姻文化中,婦女出嫁後從夫,丈夫死後,婦女的最小弟弟通常會將其接回家,寡婦在婚的社會地位很低。婦女出嫁後,不會得到原生家庭的財產,因此會帶Daori去夫家,意思是我的女兒可以自己養自己,藉此得到夫家的認同與支持,因此Daori少的人,有時也是受暴的對象,娘家支持半子是天經地義的事。生女兒在印度是有很大的壓力,通常父母會先將女兒嫁人之後,才處理兒子的婚姻大事,印度婚姻制度是很有趣的議題),女孩被送到一個專門收容寡婦的地方,社會規定寡婦有一定的裝束,便於其他人一眼就認出(自私的心態,讓好的制度越來越死,印度的婚嫁制度其實很有他自己的哲學,只是被後來的既得利益者利用,我是這樣認為的)。

來到寡婦中心的寡婦年齡不一,有的像小女孩的年紀,她的一輩子就在這裡生老病死。這個寡婦中心也有自己的生存之道。有的年輕寡婦會被指派出去從事性交易,服事有錢人家的老爺,對有錢人家的其他僕人來說,就好像是妓女到家服務而已,做這種事也是不稀奇。當有錢人老爺需要的時候,就派人來告訴寡婦村中固定負責接單的人,然後晚上把人送出去(這些都是偷偷的做,寡婦中心不是紅燈戶) ,他們的收入做為寡婦中心日常生活支出的收入。有的寡婦並不能認同這樣的制度,也期盼在宗教制度內找尋其真正的意義。在印度聖雄甘地倡導獨立時,也同時對種性階級制度及女性權力提出見解。

2009年1月22日

Slum 的經驗

這個slum位於 chennai的主要河川旁邊,大部份的人的工作以在河邊工作為主。這條河川可以說是 Chennai的血管,所有Chennai 的垃圾都在這條河川中,隨著河水的飄流,垃圾也就在河岸邊堆積,周圍居民的生活環境之差可想而知,走在河岸邊令人作嘔的味道就會出現。這時一位賣椰子abone的先生經過(這可是我最愛的食物之一,可惜不能隨便在外面吃東西),他希望我可以幫他拍張照,我當然欣然同意,他們並不會因為得不到照片而失去拍照的樂趣(這種快樂真是一種福氣) 。延著河岸邊走下去就項是一條小道路,今天早上見到的都是女人與小孩,婦女做著家庭清潔工作,小孩在一旁坐著,好像剛起床無精打彩的樣子,路上有2-3個小攤販,有的賣菜,有的賣一些小雜貨,就是在牆面上用木板釘個小架子,女人跟小孩就坐在前面等著顧客來,這些小攤販都是slum中的居民,我問他們可以照相嗎? 他們都非常高興的微笑擺pose,在他們燦爛的笑容中看不到悲傷,我想這是他們活下去的力量。他們面對自己的困境是接受宿命或是有一線希望的笑容 ?
這裡的slum算是有規則的建築,我想大約300—400戶,大約1000人,因為每個人跟我說的數字都不一樣,據說這裡有20個婦女團體,每個團體約 15-20人,最多不會超過20 人,每戶約4-5人,依照這個資料去及每個人跟我說的人口數,大概是這個數字吧。這裡每 6 戶為一個單位,3戶一排,面對面建築,但是中間走道不到90公分寬,真是很窄,每一戶的面積大約5 坪大小。

我延著河邊經過的時候,許多婦女正在做清洗工作,,發現的其實他們的家整理得還算乾淨,比我想像中清潔多了,大概是我看過最乾淨的slum,我所看到的人都是穿戴整齊,當然也是一看就知道是非常貧窮,不過比路上乞討者多了一份自信,或許是因為有婦女團體的關係,這倒是跟 “ 三杯茶”的中亞協會的看法一樣,婦女才是社區進步的主要動力。聽修女說一星期以前下大雨,造成河水暴漲,淹沒了許多地方,在這個slum中許多家庭內的東西被很髒的河水洗禮過一次,從修女的表情中可以看到當時的髒亂情況。所以乾淨的現狀是剛剛清洗過的,所以才會這麼整潔,這麼乾淨不知道可以維持多久。聽說河的對岸的生活狀況比這裡差很多。

在 Loyola College 上課

儘管已經在社會工作做了這麼久,儘管得了這麼多的獎項,儘管跟很多大人物有機會交手,仍然無法在一群年輕的未來社工員中輕鬆自處。還是需要別人的帶領與協助,還是沒有辦法在別人面前有自信的說話,對於說話我總是需要準備,我到底需要準備什麼呢?

印度人都喜歡oral tradition,連上課都是口頭告訴你相關資訊,這是講球求速度及理解,難怪我們平常遇見的印度人都是十分聰明的人,因為這些人都是萬中選一的人。我想我不是聰明的人,我需要時間消化,我需要時間思考,我無法立即反應,如果我是印度人大概我不會有機會吧,但這對跟我一樣的人是不公平的吧。

在這Department of Social Work沒有大學部課程,有Master Degree、MF、PHD program,我在碩士班上課,是 2年的課程,每一個年級2 班,每班40人,分為上午及下午各一個班級,這裡的課程每星期10個小時課程(他們稱做為paper)及 2天的田野工作,有的1個paper由一位老師授課,這是 1小時課程,有的paper是2 個小時,可能是1-2老師授課,田野工作為 2人一組在一個組織工作。老師授課以講述為主,所以我都只能認真聽,根本無法做筆記,而且老師也不喜歡用講義,老師說這樣學生才會認真聽,而不是看PPT或是講義,我真懷疑這種說法,不過Loyola的老師講課是真的好,難怪學校這麼有名。

學校由耶穌會所建立,在2010年要慶祝創校 80年。過去都是只招收男學生,近來幾年開始招收女學生,所以校園裡大都是男學生,這讓我不太自在。為了方便我上課,Jacob特別安排我住在校園內,這裡只有男生宿舍,我當然也就是住在男生宿舍,還好是住VIP,本來是給修士住的,獨立的一個宿舍區,出入不必經過太多男生的地方,第一次住的時候,整個區域只有我一個女生,這一次有一些英國學生,也有幾個女生,算是比較自在。但是每天早上5點半就會有很大聲的音樂叫修士們起床,6點教堂鐘聲會響起,我總是在5 點半時候被叫醒,然後在教堂鐘聲響起前再度睡著。這也算是一種規率生活吧! 哈哈哈! Loyola是一個非常漂亮的學校,現在是Chennai氣候最好的時後,每天早上7點起床梳洗,然後跟老闆一起早餐,8點15分開始第一堂課,在 11 點的時候與同學一起tea time(這個tea time真是精彩絕倫,因為這三節課是不休息的),然後最後一堂課。在這裡最快樂的事情大概是走到那裡都看的到松鼠,看到松鼠就會讓我心情大好。

印度Migrants議題

Migrants的議題在印度社工界是一個主要議題,每個國家的社工議題都差不多但是緩急程度不同,也顯示出當地政府的重視與否。台灣政府也曾經重視過 migrants,但是以規範外籍勞工、保障本地勞工為主,對於外籍勞工的基本福利大約止於基本工資的訂定必需與本籍勞工相同,這個政策已經比香港及新加坡好。

在印度,migrants普遍發生在每個大都市,許多鄉村的人們嚮往著都市生活及都市所帶來的發展機會,都市有比較好的求職機會,但隨之而來的居住、教育、醫療、安全、衛生甚犯罪問題的發生,這些都是以個人為主體的問題,migrants也帶來家庭破碎及文化存續問題(這跟我現在的project一樣) 。Chennai City的人口與全台灣的人口差不多,這一次在Chennai看到許多與我一樣面孔的人,他們應該是來自阿薩及馬立普,有的人甚至連英文都不會說,當然他們必須學習Tamil。以前我在這裡他們會說我是日本人,現在他們問我是不是從阿薩來的,可見得Migrants在Chennai已經非常普遍,所衍生的問題在印度也是越來越多,形成社工界的主要議題。

在印度AIDS大約佔全印度人口0.38%即大約380萬人,就感染愛滋的人口數來說是很多的,有些省份甚至高達該省份人口的1%,如AP。有些省份的某特定地區也會有較高的感染比例。探討造成這些高感染人口的原因,Migrants的移動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許多印度人離開自己的家鄉長期在外工作,但到適婚年齡時便會回到家鄉成婚,婚後也是大約 1-2年回家一次(老師說:回家後的工作是sex,造成兩性關係緊張,這真是另一個值得探討的議題),這些男性在外面的工作大都是勞力工作,為了節省開支,居住環境之生活品質不好,而且也需要 sex,所以在工作場所附近因為性買賣而感染愛滋,回到家鄉便感染給自己的妻子,因此這些人力外流多或是流入人口多的省份或地區感染愛滋的比例也高。

2009年1月21日

每天都是學習的機會

每天都是學習的機會。出國以前每天的行程排的滿滿的,以為自己會記得所有發生的事,因為每件事是那麼的獨特與重要,但是二個星期過去後,還真是無法記住所有的事。這表示我應該每天將這些自己的經驗書寫下來,這些都是成長中的書本不會教的事,也許也可以是別人的前車之艦。

雖然人在印度,但還是心繫著臺灣工作的發展,只能告訴自己,目前的學習是必需的,因我們不會目前的成就為滿足,我們希望更多人得到益處,但是資訊多到沒法吸收,資源很多,就是考驗我們的心性是否正直。有的人會想,等我把系統架構好,再跟其他人分享,但是系發展可以是永無止境的擴大,所以何時分享就是考驗一個人的正義感。

最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落後國家、第三世界,總是比髒亂,過去我會覺得是因為大部份第三世界都是在比較熱帶的地方,他們的氣候較熱,所以維持清潔並不容易 (一種同理心的態度),當然這樣的歸因太簡略,也不夠正確,最近在Loyola College及在File Work的slums中發現,人們不喜歡處理垃圾,人們對於新事物總是樂於接受(那也代表著某種地位),對於垃圾總是掃到一邊,然後拿出去空地處放在那邊,當然又變成一處垃圾堆放處。人的渴望讓垃圾越來越多。所以處理垃圾,這也變成一種公民社會的重要議題。

2009年1月17日

食物銀行

在遇兩岸NPO論壇交流會議中與食物銀行的秘書長一起同為發表人,他是很有理想的一個人,我佩服他的想法,他說明目前食物銀行目前主要將一些麵包店及養護機構做聯結。目前主要的服務地區為北部地區,捐贈麵包廠商多過於需求者,他們希望可以往南部擴展,希望達到供需平衡。可見提供食物的廠商是樂於以不增自己的負擔來提供資源,一旦需要廠商提供更多資源,則通常PO會需要更多考量。以我目前的了解,食物銀行是以NPO方式來從事食物銀行的工作,他們同樣需要行政管銷費用的捐助。另一方面,光是北部地區的養護機構就已經很多了,為何會造成供多於求呢 ?是捐贈者的需求較大或是養護單位的需求尚未被開發整合?

在講述中秘書長高興及快樂的提到若水去找過他們並告知可能投資食物銀行。我真不想澆他冷水。若水要的是會賺錢的社會企業,同時一定要是可創造好名聲的社會企業,不是會賠錢的但有好名聲的NPO。食物銀行會不會賺錢,有可能,但決不是在近幾年就可以賺錢。台灣太小,需求量也不夠,能夠在社區中以自給自足為目標,創造就業機會,讓社區達到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就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要成為企業非得要經得起市場的競爭考驗。就如同陽光廚房的張紅雅,我真是挺佩服她的,她要的就是社區中沒有失業人口,現他要在社區開一個門市,哈哈 !這會不會是台灣唯一一個沒有7-11的社區。食物銀行想創造的價值是處理可回收的麵包或是這些麵包可創造利潤?? 在美國的食物銀行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案例,希望台灣也可以發展,不知道適合台灣的型式會是那一種樣態。

2009年1月15日

社會企業應該用何種行銷方式

TUV的sophia打電話來說,烏來福山農場去跟她們抱怨,為何TUV給我們的協助,比給她們的多很多,一樣都是為原住民工作,為何待遇相差如此之多。福山農場告訴TUV說,是中華電信告訴瑪納,福山做的不錯,所以建議瑪納去參觀,這跟中華電信除小姐跟我說的完全不同,我打電話給中華電信徐小姐求證這件事,答案是John所說的不是事實。

NPO行銷要做到這樣才能得到協助嗎? NPO需要行銷如同任何一個商品一樣,但是如果做不實的行銷,那麼NPO的存在價值就被扭曲了,然而NPO應該如何行銷呢?

目前我們的行銷方式是一步一腳印,我們應該盡量提升我們的品質,並且達到穩定。再來是讓更多人認識我們的操作模式,讓更多人了解我們的工作目標與價值。

網路行銷,這是一個每一個人都認為可以做地方式,但是網路行銷並不是只是在yahoo商店街開個店,也不是網頁上可以訂購,這就叫做網路行銷,網路行銷也是需要策略,需要經營,因此NPO組織中,有這樣的人才嗎? NPO組織中對於網路行銷重視嗎? NPO認為網路行銷有效嗎? 網路行銷會不會背棄原本的使命呢?

所以有衣切答案,都必須要一步一步做了才知道。

2009年1月10日

12月的寒冬

跨年,今年才體會到古人說的跨『年』是一種什麼樣的喜悅,因為跨過了,所以喜悅。年一頭兇猛的動物,以食人為生(奇怪好像12月才出來覓食),除夕這一天如果安然度過,新年這一天仍活著起床,就是過年了。光原社會企業好像也事這樣,只是別人一年過一個年,我一年過12次,一年要 歷經12次的考驗。

今年是經驗豐收的一年,也是自我體察與認識的一年,我體會到新創業的艱難,及生存下去的式微依約要跨過的門檻。對中國人說,過年前是豐收後儲藏準備的季節,既然要儲藏就必須準備很多東西,有無能力這些準備就是驗證能不能跨過這個年的指標,光原也是一樣。

光原不願意在新創事業時,重整人事,因為這跟一個公司營運不下去解散或破產一樣,然後再利用僅有的資源再新創一個實體公司。如果這樣做,這些與我們一起打拼的人,還不就是破產下的犧牲品,這跟當初新創公司時的目標背道而馳,如果我們的社會目標就是這一群人(原住民),是不是應該重整目前的瑩運方式,而不是放棄。

12月的寒冬,也正代表著我的心情,因為冬季平地菜大出,也影響我們的出貨量,會員增加速度不如預期,當然是我們沒有做這部分工作的業務員。差一點發不出薪水,就是12月寒冬的寫照,如果我可以跨過這個年,我相信我更加了解年的意謂了。

在商周看到一段奇美許文龍的話;本來我想養一頭羊,卻養成一頭牛,許文龍可以養羊,養牛並一定要是許文龍。真是一個好風範。做一個偉大的企業,並不只是成就自己,也成就別人,更重要的是帶給社會的示範,年輕人需要示範,需要典範,一輩子追求永無止境的成就渴望,不會讓這個社會更加進步和諧,最近常想起『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這是人生歷練的指標,是一種境界,常常提醒我,我們應該要做一個典範,不只是為自己,也為別人。

社會企業應該如何發展

社會企業在台灣正夯,學界、政府、商界甚至NPO都希望能夠對這個領域有所貢獻,台灣對社會器的看法就如同中國人的性格一樣--道可道非常道,到底台灣社會企業的發展與模式會是如何的一種型態,如何使更多人投入社會企業產業是一個非常值得投入及關心的議題。

今天胡老師說,社會企業就是政府不做、企業不愛的那個領域的工作,是一種NPO for profit。社會企業到底是什麼? 如果是爹不疼、娘不愛的人,那麼社會企業又是回到我所說的,是為了某一群人的生活與幸福,我們期望透過創新的做法來達到位這群人服務並促使她們自立更生的目的。既然是人,就不能忽略這是一群居住在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特質的人的集合,因此對於這群人的訓練以便達到所規劃的自立更生的勞動項目是不容易的。

過去政府辦理許多教育訓練、職業訓練,當然有人從中獲得非凡的成就,但比例有多少? 在部落辦理廚師證照班、手工藝品訓練、皮雕、藤編、竹編、小吃班、家事服務、居家照顧....比比皆是,但是真是可以在部落開業的又有多少? 整合這些已訓練的人才是目前可以營運的模式,光是整合就是一門學問了。

整合的人才可以被訓練嗎? 「整合」就是「管理」嗎? 我想所有的管理學者、管理專家都會說不是,但是如何找出有整合專長、能力及嗅出整合的契機的人,訓練一個具有整合能力的人很困難嗎? 「整合」是一項技術或是一項特質。

今天老師所提到若水,對於我們跟若水間的關係,已經解釋為彼此對自己的使命非常堅持,導致無法合作,若水想找一個企業來投入,也就是想要自己operation,但是找不到,因為NPO都是先有使命才做計劃,而企業事先有計畫,並將所以必備的資源準備好才做。NPO就是發現社會上需要什麼協助,為了社會而以一己之力來貢獻或是集結相同的理念的人來做。好像是一邊做一邊找資源。

老師的學生要做作業,她們要替一個企業做診斷及協助這個企業做點事情,這樣可以讓學管理的學生對市場有更多的認識,並且有可能投入社會企業。社會企業對我來說,並不只是維持我的知名度及企業成長賺錢,而是讓更多人願意投入社會企業,既然有這麼多的人生活在貧窮線以下,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嗎?

最近在印度及阿里山部落中,看到部落中許多人會請部落中的藝術家來作畫或是有機會讓部落中較弱勢的人,即使她們也都是沒有資源的人,意思是說,部落對於部落中的是很有愛心的,她們會以照顧同胞的心,所以如果部落中就可以自己照顧部落的人或社區的人,我們的社會將會更美滿幸福。

老師想要成立一個社會企業的共學團體,讓企業界及NPO彼此認識,彼此學習,這個組織的目的在於教育訓練。老師希望光原社會企業可以發展為一個案例。但是教育訓練真的可以有幫助嗎? 或許老師的想法落實以後會不錯。如何培養一個社會企業家是不容易的,所以我一直覺得淑娥的NPO 扶輪社的概念真是不錯,彼此支持也是培養社會企業家很重要方式之ㄧ,就好像尋找接班人一樣。我比較關心的是NPO如何能夠在接受一套訓練之後可以成功地進入business,並且不需要以同情的眼光來支持,我們也是要進入市場考驗。

老師希望我個人的投入10數年的經驗如何傳承是一個最大的挑戰,因為那是我。是阿! 一切管理都是技巧,一切都是技術可以解決,因為如果社會企業的行銷內容只是一種商品,行銷及管理是容易達到的。只有使命信念是無法短期複製的。開放的胸懷、利他的態度、合作的關係、耐心的堅持,或許這就是我的成功因素。當然最大的信心勇氣來源是天主,是天主給的智慧、勇氣,他安排了所有的事情。

2009年1月9日

由衷的感謝--巨農周俊吉博士

周俊吉是黃仁棟介紹的,黃仁棟現在在主婦聯盟,又是另一個令人佩服的大角。其實他們也不太熟,但是有機界也跟NPO一樣,大家都是因為對這塊土地才來做有機。對於一個只懂社會工作的人來說,跟這些人見面聊天根本就是一種莫大的壓力,我不知道自己該說什麼? 我不知道應該如何表達? 我不知道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 但是這些人就這樣幫助了我,她們都說我現在做的是很不容易的。 如果這是不容易的,為什麼這些有資源的人不願意試一試呢? 是不是因為這個系統也需要NPO型態的互補? 是不是這些成功的人不能想像企業與NPO的結合? 我不知道答案。

但是今天與周俊吉討論時,一樣是要先賺錢穩定自己的策略,別人說時我比較不能接受,而周俊吉說時,我就可以接受。當然一年前的環境與現在不同了。 他說跟企業要先談如何賺錢,然後再說可以達到的社會效益,社會企業也是企業,但是收入卻不一定是只從營收而來,因為可以有許多隱藏的成本,例如志工。

當周俊吉提到他的3年計畫時,我的後背冒了一陣冷汗,他認為有了土地、有了據點就可以創造價值,這些價值是可以重複被創新及使用的。他會從有機生鮮到畜產再拓展至漁獲,我真的嚇到了。這也是我要做的嗎? 或許我還沒準備好進入廝殺的商場,或許我害怕失去我原有的使命,或許我沒有能力做這麼偉大的工作,或許我根本沒有能力,或許我害怕失敗....種種的可能性,讓我在一次思考到底社會企業要如何呈現他的平衡點。

巨農農場是目前全台灣最大的有機農場,而且是單筆16公頃,巨農在台南,土地土地是向台糖租用的,光是一年的租金就要100萬。這100萬的成本不需要花,所以我會比較有競爭力這樣解釋嗎? 養地的成本也應該比巨農低,而巨農的運銷成本佔總成本的16%--20%,我想光原德運銷成本會更大,如何運用自己的的長處來降低缺點所造成的競爭力低下,是我們必須盡快思考並提出方案。

由衷的感謝--慈心團隊及賴錫源董事長

打電話給賴董事長只是突然腦中閃過的一個念頭,我相信他會給我很多的好意見及想法。他有一個全台灣最嚴謹的有機驗證機構,他是如何打造慈心的? 他是如何期許慈心的工作夥伴? 這些都是我目前面臨的問題。

有機並不只是一種產品的選擇、或是以有機食品來建造市場價值。之前看到一則文章說,現在的醫藥行銷就是創造疾病,例如骨質疏鬆症是一種疾病,聽來真是有點難過,如果這種骨質疏鬆發生在青少年或是更小,當然是一種疾病,因為它嚴重影響了正常生活,但是如果是老化的一種現象,是不是必須以藥品來減緩,或是當成養生之道,因為人生活的有尊嚴。不過人卻忽略了,人之所以存在,是應有其週期性,而這個週期性的過程對人類的生命有很大的教育意義。我們不能只期待人類的永垂不朽,應是所生存環境的永續發展。(這跟慈心有關係嗎? 真是大放厥詞的我。謙虛,謙虛。這是我在賴董事長及蘇慕蓉身上看到的),我想他會告訴我很多有關有機市場甚至有機世界的歷史與意見。

還有20個新進班員是我很大的壓力,我不希望瑪納只是一個合作社。我一直相信分享才是社會和諧進步的基礎,分享才是維持永續發展的動力,而分享要從自己做起。

一個念頭,就這樣我打電話給他,對我來說是一個不尋常的舉動。他很平安的聽我說明最近的發展及我的需求,他馬上打電話給給蘇慕蓉,這種風範的人卻在這樣這樣短時間內要求他的副執行長必須協助我。蘇慕蓉已經是一位令人佩服的人,他打電話來說,你的同學我的董事長說我有事需要幫忙,一句「你的同學,我的董事長」道盡了全力協助的配合,我只能說我會盡力做到我的承諾,期望更多的土地可以變成有機土地,是台灣的土地有更多有機土地,他非常配合我的時間來定開會時間,賴董事長給我一種習武之人武功高深莫測的感覺,還有點深不可測的高深。它們兩人都是學習的對象。

生薑大出,竹筍即將大量產出,如果希望有機產品的數量增加,改變陀人對有機產品高單價的觀念,也應該要增加有機加工廠的數量,讓更多人願意在生產端做有機驗證,否則做了有機驗證,也只能做有機生鮮產品,一旦成為加工品,就不能標示為有機,也因此很難鼓勵農民做有機驗證的準備,更不用說農民普遍認為有機驗證是麻煩的。

南三村租地雇工策略修訂

南三村是一個沒有產業的部落,夾在山美村的達娜伊谷及新發展的茶山,明明三個村是連在一起的,但為了維繫自己所擁有的資源,彼此之間也沒有什麼合作。據說連山美的桶筍加工廠都只處理山美村的筍,我很懷疑這是真的嗎?或是因為管理者不想做,所以只限定山美村的人採的筍可以近加工廠處理。選擇山美村主要是因為這裡的村民意願較高,願意栽種,當然也應因為我們提供薪水。

97年山美村的租地雇工方案大約賠了140萬,其中薪資就佔了近80萬。原因是村民的有機栽種的行為尚未完全改變,村民希望以有機肥料完全取代農藥,我們的鼓勵措施不足,連續颱風對農作物損害很大造成信心危機,班員的回報系統速度太慢,以致策略修訂無法確實改善農地及人員管理上發生的問題,班員求知慾不足等待別人來解救的心態過重,一期作物3個月,班員容易怠惰及容易放棄。

因此南三村的農作策略會修改為每週工作彙報、每2月評估一次、設立產量作為評估標準、希望改採線上追蹤方式。

由衷的感謝--卓火土先生

宏達基金會--卓火土董事長

今天與宏達基金會董事長終於約了時間,真是感謝他願意跟我見面,我真的感謝他願意以長者的典範教導我。我應該如何跟他說明呢? 這似乎考驗我對這件事情的功力,我從來不曾跟別人募款,所以從來不曾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

今天(1/9)鍾主任打電話來說,卓董事長願意給我們2小時來說明我們的計畫。本來我們只是要謝謝他,並且向他請益我們的計畫是否需要修正,他的經驗談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但是他卻願意給我們更多的時間來向他說明,並且找來他的公司的人來與我們會談。

卓先生真是一種風範的典範,之前為了請教他有關回應若水的事,他認為回應只是增加更多的困擾,並不會對事情有進一步的協助,再說張明正先生也是出於一片好意,因此我們應該以如何忠於當初彼此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初衷上,而不是浪費時間在回應上,讓事情的本質回歸到初衷。

1.謝謝他在若水評審時,給我們最大的支持
2.感謝他來參加光原社會企業的開幕茶會
3.謝謝他願意告訴我他的經驗,我相信大家都想為這個社會盡一己之力
4.報告我們目前的工作,要數量化。
5.我們希望達到目標,在地就業、公平貿易、環境保護,一個都不能免去
6.我們可以做微型貸款,或是有機竹筍加工廠

養雞的道德問題

養雞以我原來的規劃,是有機生產的一個互補環節,我心裡想試一試理論是不是對的,可以按照理論來建構一套有機的環境嗎? 這個環境的一切彼此互生共養,既然有有機蔬菜,可不可有不靠藥物飼養的雞。九鼎來支持及協助。

就樣種菜一樣,部落的農民都是養自己吃的雞,對於市場上的需求,是很不清楚的的。大家都指認為只要我不用化學肥量就叫有機,應該有很高的單價。所以對於養雞也是很大的意願,卻沒有足夠的知識與資訊。

對於雞隻的市場我們的不熟悉,所以規劃先送 2批1000 隻6周的雞,送雞上山的那一天,剛好寒流來,小雞並不適應山上的氣候,第一批小雞上山時,汪良善一個晚上要起床3次去看小雞的狀況。因為經驗不足,初期保暖措施不足,死了幾隻小雞,有些身體較弱的小雞也會被欺負,彼此互啄,還要幫小雞擦藥、隔離處置,班員形容照顧小雞像照顧小孩一樣。
雞隻的死亡,讓我們更加意識到生命,雞隻雖然是代養,但是他的死亡比起蔬菜更多震撼,如果沒有好好照顧或是管理疏失,我們便是草菅雞命,雖然雞之終究是滿足了人類的口腹之慾,但是讓雞隻健康快樂是照各者的責任。這已經超過了有機產品的意義,而是對生命的尊重,志強說這是道德問題,即使他終究進入我們的口,也應好好照顧。

志偉及秀美都是讓雞隻自由活動,雞隻的活動空間很大,雞隻在茶園樹下乘涼,沒事趴趴沙、洗洗沙浴,還在樓梯間上下跳動,我想只差一個溜滑梯,你一定以為是小朋友在社區公園遊樂場遊玩,我說這些雞隻比台北的小孩幸福快樂。


為了了解山上及山下養殖的差異,再送 300隻12 周的中雞到山上飼養,比較一下其重量及肉質的變化。根據1/8試吃會的結果,同為12周的雞,不同溫度雞隻重量相差 1 斤。

在Q&A中,我看到養雞的班員,在敘述養雞的過程中,比在敘述種菜時的神情多了喜悅及有趣,我想哪是因為雞隻與飼養者有互動,它們就樣小孩一樣。

2009年1月4日

南三村所面臨的問題

大家不要忘記,我們都是瑪納的一員,並不是只有勞雇關係。這是一定要常常記住。

勞雇關係跟合作關係是不一樣的,勞雇關係就是一切的規則由老闆訂定,老闆訂的規則就是賺錢,你能不能符合一切你自己負責,我們也不必找人來上課。

大家覺得這一年來的收穫是什麼?

從5月我們開始工作後,我們面臨了邱老師及天和的承諾變故,我們還是要繼續下去。我們經歷了整個生產計劃必須重新審視及啟動,我們在沒有完整的計畫下必須啟動,因此辛苦大家了。但是這8個月來,我們的生產量只有895公斤。如果用數據來說話,我們有5個人,每人每月只有22.3公斤,但是我們領的是17000元,每公斤超過762元。大家種的菜真是最貴的。

我們的社會效益是,我們使6.5公頃田地不在使用化學農藥、我們使9公頃竹園通過有機驗證、我們使20 人堅持有機耕種,不會再回到慣行農法、我們使第二批的20人相信瑪納的信念是對的

有什麼想要改變的?,希望瑪納如何做 ?
我們必須從新思考使命,為了使命會讓我們生存不下去?如果會我們就必須思考如何改進這些原本的設計。改變設計是為了使我們的工作能夠成功。

1. 工作效率問題
我們秉著相信原住民做得到的精神,以為大家對於種菜是十分拿手的。我們沒有設定好管理上的問題,所以對於效率這個議題,是採取信任的態度,我們也沒有一個常駐的管理人員在部落。但是租地僱工上,班員的心態是領取薪水,所以在工作的效率上,認知與管理者的認知有很大的差距。

我們出現什麼問題?
(1) 瑪納沒有完整的管理設計
A. 生產運輸流程設計
B. 生產品質管理設計
C. 成本管理過度NPO模式,不足以在3年之內損益兩平。

(2) 班員有機耕作專業知識不足
(3) 班員對農業沒有信心,總是等待別人指示,主動積極的動機不夠
(4) 班員的農機具不足,導致工作尚無法順利銜接

2. 管理上問題
基於資金不足及信任,並沒有設計好一位管理者,我們以為農民可以好好管理自己,並且為了大家的未來會努力,當然這些在目前的判斷上都是管理設計不良。

3. 解決問題方式
租地雇工方式改變
(1) 改為每2月評估一次
(2) 完整執行生產計劃
(3) 每月固定上課不算薪水,因為這是瑪納的義務
(4) 明年的生產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