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0日

社會企業應該如何發展

社會企業在台灣正夯,學界、政府、商界甚至NPO都希望能夠對這個領域有所貢獻,台灣對社會器的看法就如同中國人的性格一樣--道可道非常道,到底台灣社會企業的發展與模式會是如何的一種型態,如何使更多人投入社會企業產業是一個非常值得投入及關心的議題。

今天胡老師說,社會企業就是政府不做、企業不愛的那個領域的工作,是一種NPO for profit。社會企業到底是什麼? 如果是爹不疼、娘不愛的人,那麼社會企業又是回到我所說的,是為了某一群人的生活與幸福,我們期望透過創新的做法來達到位這群人服務並促使她們自立更生的目的。既然是人,就不能忽略這是一群居住在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特質的人的集合,因此對於這群人的訓練以便達到所規劃的自立更生的勞動項目是不容易的。

過去政府辦理許多教育訓練、職業訓練,當然有人從中獲得非凡的成就,但比例有多少? 在部落辦理廚師證照班、手工藝品訓練、皮雕、藤編、竹編、小吃班、家事服務、居家照顧....比比皆是,但是真是可以在部落開業的又有多少? 整合這些已訓練的人才是目前可以營運的模式,光是整合就是一門學問了。

整合的人才可以被訓練嗎? 「整合」就是「管理」嗎? 我想所有的管理學者、管理專家都會說不是,但是如何找出有整合專長、能力及嗅出整合的契機的人,訓練一個具有整合能力的人很困難嗎? 「整合」是一項技術或是一項特質。

今天老師所提到若水,對於我們跟若水間的關係,已經解釋為彼此對自己的使命非常堅持,導致無法合作,若水想找一個企業來投入,也就是想要自己operation,但是找不到,因為NPO都是先有使命才做計劃,而企業事先有計畫,並將所以必備的資源準備好才做。NPO就是發現社會上需要什麼協助,為了社會而以一己之力來貢獻或是集結相同的理念的人來做。好像是一邊做一邊找資源。

老師的學生要做作業,她們要替一個企業做診斷及協助這個企業做點事情,這樣可以讓學管理的學生對市場有更多的認識,並且有可能投入社會企業。社會企業對我來說,並不只是維持我的知名度及企業成長賺錢,而是讓更多人願意投入社會企業,既然有這麼多的人生活在貧窮線以下,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嗎?

最近在印度及阿里山部落中,看到部落中許多人會請部落中的藝術家來作畫或是有機會讓部落中較弱勢的人,即使她們也都是沒有資源的人,意思是說,部落對於部落中的是很有愛心的,她們會以照顧同胞的心,所以如果部落中就可以自己照顧部落的人或社區的人,我們的社會將會更美滿幸福。

老師想要成立一個社會企業的共學團體,讓企業界及NPO彼此認識,彼此學習,這個組織的目的在於教育訓練。老師希望光原社會企業可以發展為一個案例。但是教育訓練真的可以有幫助嗎? 或許老師的想法落實以後會不錯。如何培養一個社會企業家是不容易的,所以我一直覺得淑娥的NPO 扶輪社的概念真是不錯,彼此支持也是培養社會企業家很重要方式之ㄧ,就好像尋找接班人一樣。我比較關心的是NPO如何能夠在接受一套訓練之後可以成功地進入business,並且不需要以同情的眼光來支持,我們也是要進入市場考驗。

老師希望我個人的投入10數年的經驗如何傳承是一個最大的挑戰,因為那是我。是阿! 一切管理都是技巧,一切都是技術可以解決,因為如果社會企業的行銷內容只是一種商品,行銷及管理是容易達到的。只有使命信念是無法短期複製的。開放的胸懷、利他的態度、合作的關係、耐心的堅持,或許這就是我的成功因素。當然最大的信心勇氣來源是天主,是天主給的智慧、勇氣,他安排了所有的事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