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5日

我們要前進,但對於做不到的我們不可遺棄。就像要尋找那遺失得那一隻羊

中國人總會在年終歲末之際反省這一年的工作。我總是聖誕節前夕,想一想這一年的工作,是不是白過了,或是過的精彩。
99年這一年,對我是一個極大的考驗。這一年我聘用了4個人,有3個人已經離職,離職的原因不外乎是老板難搞、老闆不了解我、組織的制度很奇怪。離職的數字,對我而言,是一個很大的心痛,也是自我肯定的傷害。

今年的聖誕節,不是一個喜樂的聖誕節。聖誕彌撒中,我收到一封mail(因為手機有收信功能),是某一位駭客從老闆的gmail 信箱寄出的(這個信箱只有外國人才用),且用中文寫給我,我知道是某一位非常愛我駭客,她寫道:『我們要前進,但對於做不到的我們不可遺棄。就像要尋找那遺失得那一隻羊。--離開Manna的人』。這真是一句當頭棒喝的話。我不知道為什麼署名是離開馬納的人,因為離開的工作人員,沒有一個是基督徒。如果是農友,更沒有人有當駭客的本事。我想這是天主與我之間的關照吧。

為了符合市場需要,我們希望農友配合,為了獲得資源,我們要所有人配合。為了跟上速度,我們只選擇我們要的人,因為我們無法等待。
是阿,我們要前進,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前提,如果我們不前進,我們連對自己最基本的負責任的態度都沒有。因為天主提供給我們我們所需要的食糧,讓我們生存在這裡。我們得到了許許多多人的協助,我們沒有理由不前進。
瑪納的最基本精神,不就是愛、分享嗎。我們應該前進,但最於做不到的我們不可遺棄。就像要尋找那遺失得那一隻羊。

2010年12月22日

我們的工作就是給人希望

昨天去拜訪勇源得淑青,一位讓我非常敬佩的一位NGO工作者。她永遠可以在忙碌中,這麼從容的做完工作,就是那一份充滿包容與憐惜的心,讓每一個人感受的絕不只是資源得給予,而是傳遞勇源基金會想要傳遞的愛心。

我跟她說了很多收到挫折的經驗,我說這個計畫是沒有人做過的,或許無法一時間了解,但農友真的需要。她說:『我們的工作,不就是給人希望的嗎。』

是阿,就是要人希望,或許我們沒有很多資源,但我們卻有很多的愛,這也是希望。

她的一句話,真是一位天使報佳音的感覺。

2010年11月22日

大自然的付出也是成本

最近正在整理八八風災後瑪納的服務成效,這些服務成效從農友的收益、達成率、還款率的數字上,獲得了不錯的安慰,也讓自己稍微寬心。因為農友得付出,相對的光原社會企業在收益的數字上也有一些進展。然而問題隨之而來了,瑪納是屬於NGO組織,對外募款後投入生產,"可能"間接使光原社會企業受益。這只是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我想這個答案一定是大家都想知道。但為我,我就一直很納悶,為什麼會出現這想問題呢? 這一工作的複雜程度是如此的大,因為不會賺錢,所以沒有企業要做(如果有企業要做,怎麼輪得到一個社工員來做,創人人之一還拿自己的房子抵押貸款),導致沒有人看好,怎麼突然間出現這樣一個--好像會賺大錢的模樣。

這個問題讓我不禁想要為光原社會企業辯護(因為它是一個部會說話的社會企業)。光原社會企業目前的操作模式是以因應環境,提高原住民收入為目標,而且強調不是在營收獲利後分配所得的方式來操作,而是在經營的同時,便以兼顧環境、原住民生計的方式來操作,也因此讓光原社會企業的股東們格外辛苦,損益兩平的時間一再延後。
最近看到盧貝松拍攝的一部環保影片,這是一部以糧食危機為議題,說明這些大企業如何掠奪自然資源及造成地球環境破壞而不自知,地球溫室效應的發生,是一環一環相扣,誰都脫離不了責任。
片中以美國的牛肉產業為例,畜產業者以大型機械剷平了原始森林,畜養大量牛隻,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放牧牛隻已經不可能的事,再一次剷平另一片原始森林,種植玉米,來供應牛隻生存所需。這些掠奪人人類生存糧食的面積。這些自然資源事不需要成本的,或者應該說是先人的成本。

我想石油及高級礦產也是一樣,有資本的人,帶著機械及資本,來到大自然的地方,貪婪的奪取。石油是當代不可或缺的能源,所以凡有石油的地方便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美其名帶著資源來開發,卻又誰問過大然,我取了這個所需,我應該對這個環境補償些甚麼?石油、礦產...都是這個地球的,也是為了餵養人類而存在的,但是如果我們強取豪奪,終究是未來得人類受害。 商業界最講究的是"禮尚往來",卻沒有聽過石油開發者、重要金屬開發者問過這片山,我挖了這麼多,我該給予甚麼?石油、礦產本來是沒有成本的,所以在開發過程,不會計入成本,但他們忘記計入對環境所產生的影響得成本。我不是直接從事農業的農民,但是原住民朋友在有機耕作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信念是我拿走的,我把他捕回去。這也是過去3年中,我們拒絕了幾個合作案,因為他們認為只要讓原住民有獲利就是做好事,地上的泥土是不用錢的。瑪納得成本為何這麼高,是因為我們是"借用"大自然的土地來生產,我們要將回饋大自然的部分計算進去,這個部分不單單是有機肥料的使用,包括在這個每天相處環境中,找到最適合大自然生存的方式,不斷地教育農友也是一個無形得成本。人類要進步,但消費覺不是唯一的一個方法。
幾天前一個朋友跟我說了一個故事,他說,有一個人種了100元麥子,他賣給脫殼的人,脫殼的人脫了殼又賣了150元給做麥粉的人,做麥粉的人做成了10份麥粉以後,以每份30元賣給10人。他說這一個東西,轉手在轉手讓10人有飯吃,讓3人賺到錢。所以錢一定要轉。這個故事是不錯,但是應該考慮更多,就好像美國大型養牛公司的超縮小版,因為大量餵養的目的,是為了養活全世界幾十億的人口,如果這塊土地完全利用完後,可能幾千年都長不出東西來了吧。
我們往往計算人們投資的金錢及其回報的利潤,卻往往忘記將大自然的的成本計算進去,也忘了計算我們現在取用了未來子孫的多少資源。

2010年10月29日

永齡園區的BOPT

昨天下台南看我們在巨農實習的英柔,有機會跟巨農的周博士討論關於農業管理的事情,巨農以企業型管理為有機生產模式,也是目前台灣最大蔬菜企業型管理模式,為台灣創舉。最近的作品是為鴻海集團操刀在高雄三民鄉的有機園區進行BOPT的模式建立,又是台灣的另第一創舉,以周博士的設計,加上鴻海的資金,真是天作之合。
目前鴻海與巨農的合作方式是BOPT,土地由高雄縣政府取得,鴻海透過永齡基金會執行永齡杉林有機園區。目前園區約有50公頃耕作面積,加上鄰近隔離帶,及未來增加的耕作面積,總共約計100公頃,其中除了溫室蔬菜專區、露天蔬菜專區,還有菇類專區(沒有問到有無水耕專區),這應該會是台灣史無前例,後無來者的典範吧。
目前園區內的進用人員約110人,其中80%為原住民,以每日800元的薪資工作,他們大都居住在隔壁由慈濟所建設的大愛村中。目前永齡杉林有機園區,由巨農農場8位幹部負責帶領這一群有機新生力軍。因為永齡基金會的資金挹注,建設的資金,不像其他的農場一樣捉襟見肘,大型耕耘機、中耕機....一應俱全,真是讓人羨慕。
永齡杉林有機園區的設置,為6年計畫。土地為高雄縣政府向台糖徵收購買,由永齡基金會負擔建設及提供工作者薪資,6年後將這個系統移交給耕作者(根據周博士的說法),永齡基金會向巨農購買技術,並且實地操作。如果這個想法可以實現,將是另一個典範。
BOP的做法,我想在鴻海及巨農的經驗下,應該是不然實現的,但是T的做法,就讓我非常期待是如何的T了。6年後,是移轉給目前的耕作者,或是移轉給其他的經營團隊?如果室移轉給耕作者,耕作者勢必會產生額外的生產成本,若是移轉給其他的經營團隊,那麼目前由永齡基金會所支付的薪資部分的成本,是不是足以損益兩平。
對於農業的獲利計算,一般來說都是資金、技術、通路皆到位後,開始產生business modle,前期投入的部分,並不列入其成本,即使以技術股認列,也是十分少有的。目前永齡園區的農民,皆是以多元就業的薪資加入有機農業的行業,是不是可以在6年之後,達到進入市場的能力,是一個值得研究的主題。
其次是,在短時間內創造了50公頃的有機園區,對於有機市場中的其他小農勢必造成不小的衝擊。農業生產者一直是非常弱勢的一群,台灣在加入WTO之後,規定對於農業直接生產的補助,相對減少,舉例來說,多元就業方案,不補助農業直接生產者,原因是如果失業人口增加時,會流向農業,但是卻補助以資金為主體的工商業。農友必須面對無法改變的"風險因素"--環境,卻是不在補助範圍之內,而農業被視為補救工商業失業的後勤部隊,卻是要這後勤部隊"自己看著辦"。
真心祈禱BOPT可以實現。

2010年9月11日

包容、團結、合作,衝突就是學習

印度的一個月工作與反省,給了我很多的空間及思考的的時間。即使是我們彼此之間的任何衝突,都是我反省的機會及方向。我真的感謝你所給予的一切,包括可以衡量的物質,甚至是彼此很大的衝突,都是我的反省機會。我的情緒反應或許很無理,也感謝你的反對,因為我一定會針對你的反對,再進一步想想,也因為你的反對,我有自我淬煉的機會,--歷事練心。這幾個月來,我知道在我個人身上發生了甚麼事,我感謝你對我的所有包容與支持,我相信我找不到第2個人會如此對我,我真心感謝你。每每想到你所給予的,我總是只不住我的眼淚。

目前我們的最大歧異,在於我們兩人對於管理的方法上,我們認為在管理上不要讓辦公室覺得2個老闆,我的老闆也如此認為,但我卻有不同的看法。我認為讓辦公室覺得有2個老闆有何不妥,我們一直想要建立團隊工作,要包容不同的看法與意見,才能有更多學習,這或許是我們成功的重要因素。我們不僅在山上建立團隊工作,也應該在辦公室建立團隊工作,團隊不僅僅是完成我們2人所規劃的工作,未來還期待其他的工作同仁要有獨立規劃、執行的能力。團隊的成員須要經過篩選與訓練的。

我們2人所關心的事,可以說是同一事件的2種不同面向,並不衝突,我們對於未來要發展的事,也沒有歧見,只有在先後次序上有一些不同看法。你的決策點多半著眼於資金,我的著眼點在於為班員最大好處。我覺得或許這也是所有社會企業工作者必須要有的訓練與內化。我覺得我們沒有2個老闆,我們只有一個老闆--完成使命--解決社會問題&同時賺錢。過於強調市場需求,就會流於企業,過於強調滿足案主,就會流於NGO。所以社會企業必須要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也因為要取得平衡,導致我們的系統看起來複雜、龐大。其實不就只是,產、銷、人、發、財。但是是不是要5種皆備時,才啟動,這就是膽識與智慧了。
辦公室裡不需要拼得你死我活,而是要彼此包容、團結、合作。整個運作過程中一定有所選擇,取捨是一定會發生的事。我們做的不過是取捨而已,我們可能會做出錯誤決定,也可能做出永遠不能回復的事,但重要的是,我們要有反省的能力,有勇氣承擔錯誤的能力,更要有勇氣改變。

2010年6月15日

類社會企業

由輔大吳宗昇老師所寫的一篇「社會理念做為一種生意策略-類社會企業的商業組織初探」,剛開始我很喜歡這個主題--以社會理念做為一種生意策略,論文中對於所選定的5家社會企業多有讚美。
但是社會理念只是一種策略而已嗎? 或是社會理念本來就應該就應該就應該實踐在生意當中? 或是商業行為本來就可以實踐社會理念的。
老師所寫的一篇學術論文,對於社會企業定義界定與實質定義的看法,他更將儲蓄互助社界定為「類社會企業」。從廣義的界定社會企業的角度而言,「社會企業」一詞已經是被接受的一個擁有實質意義與實際可運作的界定了,而不是一個僅僅只於想法的概念而已。而且是一個具有創造社會價值可能性的存在。所以有了「類社會企業」的想法。在研討工作坊中,許多學者針對類社會企業一詞,仍存有許多的疑慮,畢竟這是第一次被提出,然而許多學者建議吳老師在討論「類社會企業」時,應同時論及「企業社會責任」,將企業體與企業精神體同時論及,這2種完全不同的位格,如何同時比較,這是我較無法理解的地方。
社會企業責任是每一個企業應該遵守的嗎?如果是,那麼就不該有社會企業責任的討論議題,而是企業社會責任的的譴責。人類對大自然盡情掠奪,然後以捐助方式讓環保團體來做環保議題的倡議。我不是科學家,我無法了解鄭顆世界的科學發展是如何運作,但是人類與自然的不和諧只會造成更多的人類傷害。我們只是一群為小的人,企圖改變世界,讓世界以更良善的方式愛護自己及所有物種。不知道我的方法管不管用。

與吳宗昇老師午餐聊天,大家對於社會公平與正義的對話真是開心。老師問我,我為何要做這些事,其實很簡單,因為我的信仰、我的工作經驗,所以造就了我今天的工作。很多人會說我偉大,但我只是做了我該做的事,所以解釋我是很容易的。要如何解是那跟我一起奮鬥、支持我的人,可能會困難些吧。

在工作坊的有位参與者提出,比爾蓋茲的夢想事成為全世界第大的企業,他在商業行為中盡一切可能賺每一分錢,但是在他決定退休之後,他捐出上百億成立基金會,在非洲從事公益事業。因為這樣一個人在商業世界裡,對於社會道德的實踐多所被批評,但是對於他捐出如此大的金額而言,卻又無法讓人對他的商業行為做出理性批判。

這樣的說法,是在一個企業都是魔鬼的假設下,認為所有的商業行為都是對消費者較為不利的。我們習慣從一個人所表現的行為來做判斷,所以才會有對於比爾蓋茲的行為也無法論斷的爭議。或許比爾蓋茲並不是如大家所想,是一個賺錢的魔鬼,或許他並不是如此。

2010年6月12日

社會企業的辯證

隨著台灣公益執行長協會的成立過程進行中,對於「社會事業」與「社會企業」的見解,有再一次機會的反思與辯證。雖然自己對於「社會企業」的看法十分執著。
越來越多人會說,只要是做公益,為何要如此麻煩且針鋒相對的辯證這些名詞。的確,曾經連我自己都有過這樣的想法,只要是公益,只要有效益出現,為何非如此辯證。
然而,做公益這件事,是不是只是從付出者來思考呢?是不是可以有不一樣的思考?
就廣義上來說,中文字上的「社會事業」要比「社會企業」來的廣泛許多,我與動保秘書長都認為這兩個名詞的英文都是social enterprise,但為何我們對於中文名詞的用法,卻都執著於自己的看法呢?這一次的辯證中,讓自己更加了解到為何自己對「社會企業」四個字的執著。
我的理解「社會事業」就字面上來,是社會的事業,因此廣義上來說,只要是社會上的事業,就是社會事業,如學校、醫院、慈善事業、甚至連政府、企業體都可以稱作為社會事業。大公司、中小企業稱之為企業,那麼路邊攤上賣東西算甚麼呢?
我對「社會企業」的定義,就明確多了,這是一家解決社會問題的企業。非常明白的指出,這是從企業的角度出發來思考,並非從非營利組織的發展角度來思考。在過去的一些研究報告中指出,社會企業的誕生因素,大都起源於非營利組織的政府支援變少,組織必須自己籌措經費,以利組織的營運,因此就有許多非營利組織發展營利行為與事業。
從這個角度來思考,為了區隔非營組織與所發展的營利行為,從非營利組織的角度發展來說,「社會事業」這個名詞,較容易保有非營利組織的特質。
然而從企業的角度來看呢?企業是如何發展「社會企業」呢?由輔大吳宗昇老師所寫的一篇「社會理念做為一種生意策略-類社會企業的商業組織初探」,剛開始我很喜歡這個主題--以社會理念做為一種生意策略,但是社會理念只是一種策略而已嗎? 或是社會理念本來就應該就應該就應該實踐在生意當中。
隨著社會企業的越發討論,似乎越來越多人接受光譜論做為社會企業類型的看法,台灣對於社會企業的定義仍然沒有一個比較能夠為大家所接受的說法,似乎只要是有公益就可以是社會企業,這樣的說法會不會太過鄉愿,而忽是了學理研究的目標,然而學理研究與先實現象又時存在著何種距離,是一個可以被接受的距離呢?社會企業與企業社會責任果然事引起學界諸多討論的議題。
最近聽說,教育也是問題,教育社會大眾提昇知識,也是社會企業,那麼真的不必再討論甚麼是社會企業了,因為世界上就不需要存有企業了。如果企業的本質是賺錢,只是賺得多、賺的少,賺的有沒有良心,那麼其實討論CSR就夠了,對於沒有良心的企業,世人擁有任何的譴責機會會權力嗎?
我認為社會企業是有機會且有管道,讓一群人可以以更良善的方式來從事商業行為,因為這世界上本來就該存有慈善事業、社會企業、企業。並不是冠上社會企業四個字,就可以有更寬廣的揮灑空間,而是以更嚴謹的態度面對生產者、消費者。

2010年4月18日

我可愛的學、瑄

瑄要來台北看達文西特展,我不得不陪她和學。這整整24小時的親職教育,也讓我親身體驗到現代父母難為,更加覺得蓮苑存在的重要性與功能性。
學是一個類似"雨人"的小二學生,但卻跟雨人有不一樣的專長。學的專長讓我妹妹的親職教育立成,有很大的頭痛的與挫折。
如果不認識學的成長歷程,光是憑與他互動一兩次,一定會讚美他的主動、積極、大方慷慨、目標明確。卻可能因為外表的錯誤判斷,而有錯誤的期待,更可能導致學有更多成長歷程上的挫折。
今天在達文西特展上,就讓我吃足了苦頭。學從小就是一個過動兒,雖然不需要在特殊學校,在教養上,卻是非常的吃力。學很小的時候,就很難有集中的注意力,他需要部斷的移動。能夠使他停下來的只有會動的影像及新的知識。特展上狹小的空間,擠滿了父母及小孩,一個不注意,真的很容易遺失小孩。尤其是對學這樣的孩子。當我們還看著牆上對達文西的發明或是歷史時,學已經一溜焉的到下一個主題去了。因為這些部會動的海報說明,他的注意力不夠長,也無法吸引他的目光。
就這樣在找找尋尋的過程中,充忙的看完達文西特展,最後能夠制住他的方法是,如果你不牽著我的手,神父給你的500元,就要給我。如此,他是中牽著我的手,一旦脫離,只要提醒他,他就馬上再遷住我的手。
父母及家人是給予遲緩兒最大的支持與學習的支柱。

2010年4月15日

莫名其妙的煩擾

這是一篇幾周前的心情,仍然決定將它公諸於世,因為人事情緒的動物,也是情緒的奴隸,即使是最理性的人,能夠束縛他的,應該也是情緒。感覺很煩的時候,就退回到一個安全的地方自己反省,及寫blog。

小時候一位老師告訴我們說(我已經忘記是哪一個老師說的,不過我想應該是高中老師):「如果你覺得事情很多,覺得很煩的時候,你就拿寫一張紙,一枝筆,寫下來你認為要做的事,然後做完一件事,就把他畫掉,這樣一件一件做,一定會做完。」,「不過往往當我們寫下來以後,我們會發現,事情根本不多,但是我們還是覺得煩」。

這個方法,直到現在我常常運用,年歲月大,事情越多,需要它使用它的機會也越大,只不過多一點的是,我會常常以聖經來反省我自己,也以聖經來教導自己。人沒有辦法一直往前工作,往前是為了掩飾自己,害怕讓自己及別人看到自己的弱點。有的時候,往前只是想凸顯自己,不斷地證明自己,終究事為了甚麼呢? 人的潛力的無限的,所以人有無限可能,可以創造世界的運轉;人的渴望也是無限的,所以也讓地球及人類自己陷入了痛苦的深淵。如果人可以將潛力與渴望結合,並且往善的方向運轉,我相信我們所居住的地球,就一定是天堂。

寫了那麼多,卻連自己要做的事都沒有列出來。心裡很煩、想睡覺,或許是因為自己有自由,現在很怠惰,不想工作,我真的很想睡覺。

心情煩躁,起緣於渴望太多,而渴望的無法的控制就是心情煩躁的來源。我渴望甚麼呢? 我渴望正名。但是又擔心正名後需要付出的代價,人真是貪心的動物,尤其是我。一大清早梳洗照鏡子,看見鏡中的自己,其實還算滿意,雖然兩眼因為甲狀腺功能異常突出、眼袋也顯現出超過年齡的老態,仍在眼神中看見父親的雙眼皮,這是自己最開心的地方,對著鏡中的自己笑一笑,其實一切的煩擾,不過是自己造成的。

如果我不擔心明天的死亡,我為何要在今天憂傷呢?

每個人的個性皆不同,但自己所要成就的是甚麼?

對blog又是一段沉寂,因為太忙了吧。天主總是安排著許多的工作給我,因為我總是向祂說,我是祂的工具,而天主也真的當我是工具,雖然每天都很忙但卻是喜樂的。這一路的工作過程中,每一件事對我都是新的,都是以前沒有做過的,好像每一件事都是要立學現賣。搞得自己每天都神經緊張,雖然這樣,還是感謝天主給了我這樣的機會。

光原社會企業的走向,是一邊學一邊做,一邊思考一邊實現,感謝天主給我這樣的機會。昨天主日彌撒的福音中,是天主對顯現給多默,因為天主在復活後第一次顯現時,多默並不在場(唯一的不在場門徒),所以多默說,除非我親眼看到、摸到天主,否則我不相信天主復活了。多默是12門徒中最勇敢的,他隻身前往印度傳教(在2000年前),他對天主的愛並不少於其他10人,但他不相信天主是如此的厚此薄彼,是多默不夠謙虛,也是反映我們個人的謙遜程度,最終天主還是再一次顯現給他的門徒(包括多默),天主要多默摸一摸祂的釘孔與刺傷,天主說,你看到了才信,為那些沒看到的已經相信的人,是更有福的。是阿,天主為何在第一次顯現時,選了多默不在的時候呢?天主的用意又是如何呢?

記得神父跟我說過,耶穌要伯多祿掌管教會,伯多祿是一個很衝動的人,但是為什麼把教會交給他?多默又是一個甚麼樣的人呢?在最後的晚餐中,耶穌預告人子將被奪去性命,去一個別人不會去的地方,所有的門徒都說,師傅你不會被奪去性命,只有多默說:師傅你去哪裡,我就跟你去。最後多默去了印度傳教。

突然發現這個題目,讓我的腦袋有了一些空間可以裝別的東西。這些聖人的故事一定會是要告訴我一些事情,例如光原會以何種型態發展?來光原工作的人應該是哪一類人?是不是不一樣的仁屆會對組織的發展有變動的可能性?
一切都尚待觀察,不知道其他國家的社會企業的發展況狀如何?真是好奇。

2010年4月4日

全新開始與希望的復活節

今天是復活節主日,應該思考主為耶穌的順從與成全,給人類全新開始與希望。藉著復活節的節日,讓我們相信,我們得到了全新開始與希望。
一定有很多人認為,耶穌被猶達斯出賣,而被釘在十字架上,跟我有甚麼關係,又不是我出賣祂。是ㄚ,每個人都有權利這樣思考,但我更願意相信,有一種無限的美善力量,字來自於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那麼是誰賦予了這個美善力量給每一個人呢? 我相信是天主。

之前去看『阿凡達』,同學說,這個與生態結合的概念非常適合瑪納,要我一定要去看,但整個片子看完,我卻認為這個導演想告訴我,人類可以創造出一個一模一樣的軀體,卻無法複製其靈魂,但在阿凡達的信仰中,當巫師帶領全部的人,靠著信念、靠著純真的信念,就可以將靈魂轉移到另一個軀體中。他給了我們一種超越人類能力的希望。

我相信天主賦予了每一人最美麗的靈魂,這個靈魂是就是無限力量的來源。而我希望每個人都滿足在美善力量的發展上。

2010年3月26日

一些社會企業的省思

距離上一篇blog已經2個月了,在前往開會之前的一個空檔,讓自己的思緒沉澱,是我一直以來的習慣。而沉澱思緒的好夥伴就是blog。回想一下,這2個月到底做了甚麼? 讓我如此忙碌,以致沒有時間寫blog。

最近輔大的社會企業講座中邀請了「日月老茶廠」的負責人來輔大分享他們所經營的社會企業,題目是『從社會行銷看日月老茶廠。剛好遇見20年前的同學陽鄭中,他去年開了一家叫做指標善因的社會行銷公司,主要推動的就是社會行銷。從他給我的幾個例子當中了解,社會行銷的主要目標是「企業」,而不是NPO。所以社會行銷的主要目標,應是在於協助企業,更加有企業社會責任的展現,也將過去企業協助弱勢族群的方式變得更為寬廣,從給予-接受,發展為社會倡議。讓影響力更為寬廣。

然而,社會行銷的最終目的是企業行銷或是解決社會問題,社會行銷的目的,某一很大比例上,一定是塑造企業本身的形象,因此對於社會問題的解決效益上,應該是一個有趣的研究問題。但不管是為了企業的形象,或是解決社會問題的比例,畢竟企業主願意就社會議題的倡議上投入資源及努力,這就是一個值得讚美的事了。

最近與胡哲生老師討論光原的近況,再度引起我對「社會企業」及「企業社會責任」的反思。「企業社會責任」是一種文化,這時又會牽涉到何謂「文化」的定義? 越是思考社會企業的定義,就越覺得這是一個哲學層次上的概念。「社會企業」及「企業社會責任」一定是不一樣的概念的。「企業社會責任」的出現,應該是在於一個企業在發展的同時,是否有兼顧到成為一個企業的社會責任。然而「社會責任」的定義又是甚麼呢?

最近與許多企業家有機會聊天時,異口同聲說,企業的目的就是為股東賺錢,如果沒有做到就是沒有盡到企業的責任。如此說來,賺最大利益是企業的基本精神,然而在賺錢的過程中,是不是對於環境、各種關係人的利益也相對重視呢? 記得幾年以前,到花蓮東海岸去旅行,在海的沿岸蓋起了幾棟的高級觀海旅館,不消說,這一定是有商機的。但是對於幾代居住在哪裡的人而言,因為靠著海邊生活所發展出的文化及生活習慣,突然有一天被告知,到海邊散步是需要付費的,這是多麼令人無法想像的事。太陽、空氣、水、美麗的山景、寬闊的海邊,一切大自然的化工都是上天賜予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所有人類,突然有一天,商人說這個有商機,而我們必須付費來取的這些生活所需,即使是使用者付費,我們有應當付給大自然吧。

「文化」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甚麼樣的角色及功能時,會被稱之為「文化」。透過「社會行銷」手法的企業,可以稱之為社會企業嗎?或許社會企業是有階段性任務,當這些階段性任務完成時,社會企業說不定也應該變成企業。
社會企業的成立在於「解決社會問題」。社會企業會不會類似NGO的使命制,當使命結束時,社會企業也將結束?為何會對「文化」有所隱憂呢? 「社會企業」就是一個企業體,既是企業體,就會有許多與社會企業本身文化上相異的思想不斷地出現來衝擊社會企業的發展,也容易造成組織內「手段」與「目的」間的模糊,這很容易讓社會企業的發展走向不同的道路。

網路上的新聞指出,太空旅行正流行,台灣有3對夫妻上太空旅行,每人所需費用為700萬,這3對夫妻正在接受上太空旅行的訓練。這顯示出台灣人也還滿有錢的,這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消息吧,所以一對夫妻的花費是1400萬。有想一定有人會說,就2個人花這麼多錢,如果把這錢拿去做公益,一定會果會更多吧。但我想這樣的花費,對於當事人來說,說不定也是支持宇宙研究的一種方式吧。畢竟我們對於地球以外的認識,真是很有限的。其實對我而言,倒也更加佩服沈學榮先生的毅力與魄力,他願意將錢拿來做為未來年輕人的培育平台。最近他創立了一個『青平台』基金會,基金會的創立目的就是希望以創新的手法,來吸引、培訓、永續發展台灣的年輕人。

如何為年輕人創造一個平台,而這個平台又可以是一個『社會企業』呢?這真是一個高難度的挑戰。但我總相信,只要有人提出來,就一定又有一個相對應最適宜的方式來做。就好像正中情傾於社會行銷,他提出一個冰淇淋的想法,剛開始我如何也無法相信這是一個社會企業的案例,但是總有做成我心目中社會企業的方法可以被實現的。

2010年2月28日

「合作」與「順服」&是「堅持」還是「固執」?

社會企業大賽終於要成行了,因為東風來了,一切自然水到渠成。一場不預期的東風,也讓每一位關鍵人物對於思索社會企業的長遠發展,相對減少。不過甜美的果實,總是要辛勤耕耘才有的收穫。在討論過程中,大家都有不同的看法,儘管大家各有堅持,但對於實現未來的願景,卻絲毫不會妥協。

首先面對的第一戰就是以「基金會」或是「協會」來籌辦未來的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大賽。因著幾位重量級人物的加入,使得原本的進度與方向有了改變,因為環境改變了,所以原本平順、緩慢的步調也頓時混亂。有人想要妥協,有人想要堅持,有人只是需要被說服,這是一個民主、會進步的組織必然會發生的狀況,只要我們有著「合作」與「順服」的想法,就一定可以回歸初衷。

我們應該相信,凡事都不是一人能力可為,因此合作就是放棄固執,堅持初衷的聆聽每個人的意見,環境是瞬息萬變的,有一句名言說『世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動』,因此順服就是順服因環境改變而導致的最新狀況。
常常最好的不一定會被選,因為當時的環境尚未成熟。一年多前有機會去了一趟英國,我驚訝目前倫敦所使用的地鐵,居然還是以100年前建立時的雛型,我驚訝當時的英國人的遠見,雖然當時高傲自大的日不落國英國,因著倫敦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人口超過100萬人,而建立這一個地鐵的規模。當時的台灣不過台剛剛有鐵路吧,台灣在當時絕不可能因為有這個好地鐵系統而選擇。這是環境限制使然。

或許是因為在阿里山從事生態保育、有機耕種的的工作,讓我更加了解「合作」、「順服」的重要性。

2010年2月21日

培養胸襟的地方--社會企業大賽

過年雖是全家團圓的家庭節,也是一年中可以反省過去,迎接未來的最佳時間。從來不曾這麼感性過,沒有寫下這些心情與反思,居然讓自己無法平安的繼續下一步。

過去一年的最後2個月,讓我及公益CEO CLUB有不同的機會來為更多人服務及建立平台。社會上有不少人認真地思考著如何為台灣這塊土地付出,沈董就是一位特別的人物。這一路走來,我知道自己能力、實力都不足,靠的就是信任及像沈董事長一樣給予的典範在奮鬥。

公益 CEO CLUB正在企劃「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大賽」,社會企業大賽的目的為台灣年輕人建立『平台』,一個藉由社會社業途徑建立『平台』。『平台』這個字常常被用到,参加過大大小小的組織會議,也有許多人想要建立平台。平台究竟有甚麼魔力,可以讓人如此的瘋狂的想要投入這個方式? 社會企業大賽想要設計一個甚麼樣子的平台呢?

一群願意承諾、願意守護台灣的人將會因為一起努力與付出,因著承諾與行動、順服與創造而建立了平台,而平台就是我們自己,因為我們願意將自己所創造的機會提供給其他人的『平台』。這裡的我們並不單單只是籌辦社會企業大賽的人,包括未來投入者、参加比賽的人、籌辦社會企業的人、及與社會企業有相同理念的人。

「比賽」並不是一個新鮮的事,但是這個比賽在沈董事長的支持及理念下,「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大賽」的理念正是我們願意為台灣年輕人創造機會的第一步。但在為別人創造平台的時候,也是自己強化本身,建造一個包容、向上、將機會給年輕人的胸襟。

古今中外絕對沒有完美「制度」存在的,「制度」存在的目的是為服務人的,制度會隨著環境及人的改變而改變,終究制定制度的是人。這個世界並不是一個直線的階梯,讓人可以一階一階的往上爬。世界是一個由不同階層所組成的,有些階層的人甚至一輩子都不曾碰上過所有階層的人。或許這就是佛教說的輪迴的概念吧。我期待這個組織是一個有培養領導者胸襟的地方。

在準備社會企業大賽過程中,核心人物可能並沒有一致的看法,我們都是來自於不同領域的工作者,用著不同方式付出與工作。社會企業大賽的目的在於尋找願意為社會付出的社會企業創業家,然而舉辦比賽的過程卻是培養未來領導者胸襟的地方。或許是台灣越來越少人創業,而我們也習慣以專案來完成許多工作,來達到小而美的目的,或許也造成台灣人短小精幹的做事能力,或許是這樣讓我們對於培養領導者的機會越來越少。之前也因為專案管理者的意義,有一次非常好的學習機會。讓自己更加釐清「領導者」與「管理者」的差異。

1.「總召」:就是整個專案的「負責人」,負責專案的「成敗」、「變更調整」、「專案大小」、「合作範圍」……,就是專案頭腦。總召可以將權力總攬,也可以將權力外放,可以請其他人協助處理。
2.「專案負責人」:這是我們對此對大的不同解釋。我先說我的看法,這的英文是project manager,如果是英文直譯,會是「專案管理人」,因此中文一般翻譯為「專案經理」或是「專案負責人」,因為中文不會有一個「職務」叫做「管理者」。對於這個「專案負責人」,是執行專案者,並不具備承擔專案「成敗」的人,他必須負責執行「規劃後」的計畫,有能力應變變化的人。專案執行進度由他掌控,並不代表他是專案的設計人。就是專案的手腳。

「職稱」不過就是「職稱」,方便行事是中國人最厲害的,然而這個職稱背後所付與的意義才是最重要。更重要的是,我們在完成設立平台的同時,更應該培養自己的胸襟及洞察力。胸襟讓我們的夢想變大,洞察力讓我們的無限可能變成真的。

2010年2月16日

一位天使--施神父

從哪裡寫起呢? 就從我的感動說起吧!

今晚在聖言會遇到施神父,他已經高齡90幾了,但是他今天看起來務一樣。從他60歲起,曾經中風多次,從認識他起也已經超過10年了,與他的相遇,是在輔大,當時他客居在輔大,我正好在那裏工作。就這樣結下了緣。

他是一位信德堅定的神父,他總是要我念玫瑰經,他也是一個熱心的神父,只要是信仰上的事,他一定馬上為我處理,那時的我,還是一位初入門的教友,也是非常的鬼靈精怪,常常提出奇怪的問題。

這10幾年來,他飽受中風後遺症之苦,身體狀況時好時壞,今天他說只記得我的臉的樣子,他已經不記得我們之間共同的回憶了。他說他現在哪裡的不能去,只能待在這裡,雖是這樣,他卻欣然接受這天主的安排,他慶幸自己還可以為人祈禱,而且他仍相信祈禱的效力。他已經忘卻了過去60年做為一個神父所做過的事,但卻仍清清楚楚執行著做為一個神父仍然可以做的事。

雖然這樣,還是問我最近做了甚麼? 有甚麼心得? 我簡單的訴說了最近的狀況,我感謝天主目前的一切,及我相信如果不是天主,我無法做出這一切,因為這些都不是我所會的事。 我談到了我的未來想法,我希望未來找到接班人。他告訴我說,我們要向天主祈禱我們所「渴望」想要的,並且將之放置於十字架上,請求天主給我們啟示我們所求的。他相信這些預示會顯現在十字架上。

施神父已經失去了他人生中的所有回憶,他行動不便,所有的一切生活所需都必需別人的協助,才能完成。但當他聽說了我的訴說,他給了我最堅強的信念,他說一定都在天主的旨意中。他說他會將我的渴望,在放他每日的祈禱中,並且祈求天主讓我在十字架中看到祂想要完成的工作。

我真的相信施神父的祈禱與天主是接近的,我也相信因著施神父的祝禱,讓我更加明白天主所要我做的事。因為每當我有一個念頭,總是有貴人相助,讓這些念頭變成想法,將想法變成計畫,將計畫實現。我又怎能否認這一切不是天主的化工呢。

2010年2月15日

今天是我的生日,感恩與確定,感恩天主的恩,確定天主的道

事情一件接著一件,考驗著我的智慧,考驗著我的能力,更考驗著我對天主順服的程度。說到順服,我真真切切的想要與天主在一起,並且渴望一直與他在一起的感受。最近一個月,我像是一個全能者發揮著我的權力,但是這一切是不是如同我所處理的一樣,讓使天主喜悅呢?我操縱著我的權力,因為我擔心如果我不努力,事情將不會成功。
然而,事情的真相是甚麼呢?是我的渴望? 或是所有人的想望呢? 我應該達成我的渴望?或是完成所有人的想望? 答案當然是 " 完成所有人的想望 ",但是我如何確定,這些事所有人的想望呢?参與的人越來越多,事情已經不如當初的單純了,所有人的想望中,包不包括天主的旨意呢? 整個過程中,每一人都是好人,但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限制,我是不是應該完成每一個人的想望呢。寫到這裡,我突然想起一位慈心查驗員說過 " 歷事練心",這或許是天主要給我的歷練吧。
八八風災後,我得到天主的允諾與協助,讓我在重建過程中不斷地建立信譽與工程,整個團隊都很忙,一件事接著一件事,待處理的事從來都沒有都沒有停過,重建的問題一一浮現,天主的恩澤也是從沒有缺席與遲到過。我在滿懷著天主恩情的日子裡度過,或許是忙於處理這些我從未處理過的事,我沒有心思探討天主對這件事的方向與速度,我以為這些都是天主所要我做的。隨著重建資源的到位,我依然每天讀著聖經,領受天主對我這俾女所傳授的愛與工作,但是我心裡明白,我對天主的感受卻是越來越少,即使是越來越少,我仍然收到天主對我目前所受的工作的恩澤,但我的心理慌了,因為事情進行順利,並不代表天主與我在一起,我真的感受不到確實的天主臨在。我終於有一點明白了,德勒莎修女說的,"她渴望天主的愛,非常的渴望,但是她得不到,這使他十分痛苦。"我曾經十分疑惑,她是如此偉大,一定是得到天主非常特別的恩寵才能做出如此偉大的事,但她卻說她渴望天主的愛。然而這2個月來的煎熬,讓我明白,天主臨在並不是我們完成了聖經認為要我們做的事--如憐憫弱者、看護小者、體貼無能者......。這些只是進入天國的必備條件之一而已,而我們往往將這些必備條件當作是進入天國的鑰匙。過去2個月,雖然完成許多事,但是卻覺得天主越來越遠,這種感覺讓我很恐慌。但我卻無法向任何人說起我的恐慌。
最近因著人事發展、社會企業比賽的事,讓我自己思考,我是在展現權力或是提供智慧? 我的內心非常煎熬,我必須釐清自己內心的心理狀態,也因著這些煎熬,讓我感到到天主的臨在。感謝天主在生日的這一天出現,讓我不會畏懼,引領我到正確的路上。

2010年1月22日

培養比訓練更加重要

根據萬寶華人力銀行 (Manpower Inc.)2009年全球人才短缺調查指出,全世界有30%的雇主難找到勝任工作的員工,在最難找到對的人才的國家裡,台灣和羅馬尼亞以62%雇主難找到勝任員工的比例,並列第一。其次是祕魯 (56%)、日本 (55%)和澳洲 (49%),亞洲地區中,最少人才短缺問題的是中國 (15%)和印度(20%)。
台灣人才短缺狀況最嚴重的職位分別為研發人員(Researchers, R&D)、業務代表 (SalesRepresentatives)、工程師 (Engineers)、管理者和高階主管 (Management and Executives )和財會專員(Accounting and Finance Staff)。萬寶華集團睿仕管理台灣區總經理林志榮指出,現在台灣雇主對於剛從大學畢業的社會新鮮人,都覺得和期望有落差,這種落差從基層員工開始,越往上層越嚴重;由於台灣企業常常只看短程利益,忽視了人才的培育對企業有更長遠的商業價值。(資料來源-中央社20100120)

台灣女性就業人數漸漸增加,自金融海嘯後,男、女性失業比從1:1成長至3:2,女性勞參率成長至49%,男性卻退到66%。勞委會職訓局就服組組長賴樹立表示,由於先生被裁員,女性不得不重新投入職場。整體來說,女性就業人數呈倒V型,在結婚前後達到高峰。不過,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研究,女性、青少年和中高齡者才是深受景氣影響的族群。中國文化大學勞動暨人力資源學系副教授張家春解釋,雖然女性就業人數成長,卻以部分工時工作居多,且在失業給付請領人數中,也是女性人數居多。(資料來源-醒報新聞網20100122)


記得20年以前讀書的時候,讀到勞工政策時,就有相同的議題,當時的政策也希望提高婦女的就業率,當時台灣婦女的就業率為亞洲四小龍之末,20年後的今天,雖然婦女就業率提升了,卻仍是亞洲四小龍之末。身為社工系學生的我,一直無法理解,為何婦女一定要提高婦女的就業率,婦女就業的目的在哪裡?與男性一樣嗎?
以家庭發展的觀念來看,我認為家庭中成員的成長,是因著每一位家庭成員每天互動所產生的化學變化而成,而隨著孩子成長、夫妻的工作、原生家庭文化的差異與過程,每天互動的結果,就是每日家庭的樣貌,因此非常簡單的說,家庭正向成長與否,就是家庭成員每天付出的結果,當然就有了所謂的學習型家庭的論述產生。
既然家庭是每一位成員付出的呈現,那麼家庭成員所展現的行為表現,也絕對是每一位成員所學習的過程之後內化的表現,只是這些學習及表現都成為隱性的。市場過於強調外在式的學息效應。
家庭既是每一個人的隱形學校,那麼家庭中的成員組成、功能、效益等,就應該被重視,難道婦女就只有就業一途嗎?婦女就業對家庭的正負面影響是甚麼呢?
在工商社會中,婦女在職場上的角色越來越吃重,為了提升家庭整體生活品質,婦女工作的情況倒也無可厚非,就如同過去農村生活一樣,婦女仍然必須負擔工作,但因為大家庭的家庭型態,工作的互補性強,婦女的角色與貢獻並不被研究與重視,但大家卻忽略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家庭學習,子女在大家庭中的學習,並不是現在學校所能取代的。反觀今日社會,工作專業分工細,家庭成員的存續不再依靠大家庭的副互助與互補,便可以有竹夠的能力維繫自己的家庭,但是對於子女在學習成長中的學習,相對被剝奪。
我不禁要問,人類需要的是合作的永續發展或是英雄式的勝利?當然二者都需要,但是我們是如何規劃與培育呢?

2010年1月18日

瑪納7家,進行中






新年新希望,我們蓋瑪納7家,瑪納終於有一個辦公室。這個辦公室是由班員自己已竹子蓋成的,從材料取得到製作,完全手工製作。還有酒保服務ㄜ。
從立柱、鋪地、剖竹、去竹節,真是一點都不馬虎。瑪納7家,即將完工,拭目以待。

2010年1月15日

98年回顧,99年展望

99年開始,依照慣例,我們在第二個星期四開班會,1/14日是今年的第一個會議,我帶著忐忑又興奮的的心情準備著這個會議。我應該在怎麼樣的環境下,再一次激勵班員可以更加努力地為自己的家庭、家園、族群來向上提升,並且有更大的力量來完成不可能的任務。一直到會議前,我都不知道自己應該如何營造激勵的氣氛,畢竟我是如此的內向、寡言、不幽默。或許是因為大家對我的尊敬,總是對我非常的言聽計從,只要我一開口,又是一陣的沉寂。如何讓大家在輕鬆的氣氛中,確實了解99年的任務呢? 事實上這些任務還真是不小。
今天的班會,也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那就是要討論班員除籍的議題,班員除籍事一個非常嚴肅的議題,並不是繳交會費與否而定的。瑪納的精神是愛與服務的團體,包容會員、組織擴大是一定要做的事,因此如何形成一個兼容並蓄,擁有學習成長的團體,也是瑪納自許的組織型態(不知道商品品牌有沒有這種精神)。
關於98年的成果,班員們都已經非常清楚,最近聽到許多班員說,很多人都想要進入瑪納,紛紛詢問進入瑪納的條件,這些詢問是成功第一步的結果。曾經瑪納班員再從事有機工作時,很多人總是取笑這些因為理想而堅持的瑪納班員,因為他們不相信不噴農業可以有收成,更不相信有一個團隊是真的願意不離不棄的幫助原住民。事實證明,這個由原住民自己組成的團體真的做到了,雖然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這個團體有信心帶領有意願者往前進。
班會中,班員自己完成了班規、訂定了稽查小組的權責,瑪納98年回顧及99年的展望。關於98年的回顧,我只用了短短4行,不到50個字完成交代,我心裡想,難道我與這群40人原住民佳人,辛苦了1年的成果只有短短4行,不到50個字就交代了,大家真的了解瑪納完成了多麼艱難的『不可能的任務』嗎? 我一直補充著,但是大家還是一如往常的沉寂,我只好接著敘述99年的展望,99年的展望比較多一點,有6條,但是其中有4條是關於產量產值的,這個部分在剛才的班會已經被充分討論,因此又是一片沉寂,而2條新的『不可能的任務』是信德基金還款率及班員入股。這個部分,其實班員也不清楚做法,雖然之前已經大致提過,或許是大家不甚了解,但又基於對我的信任,所以又是一片沉寂,我再次問到,這99年展望,大家願意一起努力嗎?終於大家鼓掌說『願意』。就這樣--好像新的一年開始了。
班會結束,大家留下來為瑪納蓋辦公室,這是班員還工的方式。動用了20人大家合力立柱、鋪水泥地板,把砍來的竹子剖開、去結,看起來簡單的工作,也花了近3小時。期間當然要有酒保服務囉。在完成立柱、基地設施之後,我們可愛的公安警察,邀請大家到他的家裡面唱卡拉OK,陞昊阿嬤的小米酒也在這時候好好的用到了。大家工作結束後,好好的的休息、同樂,這也是我最喜歡的時間。副班長孝明總是有辦法一直說笑話,他可以把所有的歌都改編成夜盜蟲、黃條葉蚤歌,大大地歌頌牠們的偉大,因為我們就是不能使用農藥,他甚至還在田區立下中華民國國旗,或許這些夜盜蟲、黃條葉蚤會屈服於軍威之下,無奈,牠們是聽不懂國語的。

阿嬤的酒真是讓人卸下心防的好工具,2杯下肚(當然剛才酒保已經服務過大家,否則2杯怎麼夠),大家都已經開始跳起舞來了,想著上午的班會,不知道這一年我所訂的展望是不是可以順利達成,小才一直在身邊說要我當他的大姐,他結婚時是可以座大位的(他已經有點醉了),副班長說他一定會為瑪納貢獻他的所有心力,嘉玲及智偉一直說看了我的部落格,好感動,一直說一定挺我到底。看到大家願意挺我,就覺得今年所規劃的工作應該會完成吧。
我要大聲說,99年的展望
1.計劃生產、計畫行銷
2.竹筍加工廠
3.信德基金還款率
4.增加產量
5.提高品質
6.班員入股
7.瑪納有機世紀婚禮

我們證明了,我們做得到。

2010年1月12日

窮人銀行家--尤努斯打造無貧世界

因為慈善剝奪了受施者的尊嚴。

今天剛好讀到「窮人的銀行家—尤努斯打造無貧世界」,好偉大的夢想。一路讀下就是「心有戚戚焉」的感覺。他就是把我們一路走來的理念與夢想給說了出來。讓自己更加相信我的方向沒有錯、做法沒有錯,就算很多人不認同,但是世界上已經有成功的案例了。他提到突破舊思維一點。
“當人們最後相信微額貸款可以為孟加拉消除貧窮時,最常做的評論就是:「這也難怪,妳們會成功是因為孟加拉特殊的文化背景。」這讓尤努斯忍不住發笑:為了在孟加拉取得成功,葛拉敏付出極大的心力才創造出另一種文化。”葛拉敏挑戰穆斯林的文化,他讓窮人相信,你應該擁有與富人相同的權利與機會。

葛拉敏--農業三三三農做實驗計畫
農業在孟加拉是大宗產業,也是窮人所從事做多的工作項目。土地所有者在旱季提供土地、土地使用者出勞力,而葛拉敏銀行貢獻所需的資本(包括,啟動深井的燃油、高產量種子、肥料、殺蟲劑和技術指導)。參與的三方各得收成的三分之一。計畫剛開始,農民因為對政府不信任,被農民打了回票。每周二晚上,我會帶著我指派的四人「學生管區」和十三人諮詢小組,跟農民開正式會議,針對施肥、灌溉、技術、儲藏、運送及行銷等議題,進行討論與檢討這是個集體學習的過程。

職訓與專家諮詢
在尤努斯的眼中認為,多虧大量的源外資金和福利預算提供職訓,養肥了全球的諮詢顧問。除貧專家堅持主張,職訓是幫助窮人提升經濟地位的必要條件。但事實上專家顧問們還具有摧毀受援國思考與創新的本事。
走進真實世界,任何人都看得出來,窮人之所以窮,不是因為沒有受過訓練或是不識字。窮是因為留不住出賣勞力的報酬。理由很簡單,就是資本不在祂們手中控制資本的能力才是關鍵,利潤流向資本是殘酷的事實,窮人只是在幫助控制生產資本的人取得利潤。
書中指出,很多訓練計畫是反生產的。這類計畫常常為了招募窮人而提供各種誘因,有時候是直接給錢,名為訓練津貼;有時候要先培訓,之後才能那到金錢報酬或是其他好處。這對窮人的確頗具吸引力,雖然祂們對於訓練本身一點也不感興趣。訓練計畫不會根據窮人原本具備的技能去加強,而是直接教新東西。提供新技術傳達了一個訊息,就是受訓的人無知又愚蠢。總之,培訓不是在發展新能力,有些訓練計畫根本戕害了人們的自然本能,讓他們感到自卑、愚蠢與無用。只有當人們需求產生,開始要求,並樂意付出代價受訓時,再提供支持即可。

葛拉敏認為,貧苦家庭的經濟發展,需要更多元的環境支持。微額貸款為這些家庭啟動了引擎,但引擎需要加油、維修、提升動力,還要平坦道路,才能跑得快。用微額貸款維持基本生存並非難事,但要走得更遠,人們還需要完善的健康照護體系、教育、退休規劃、通暢的通訊系統、市場資訊。如果沒有發展這些支持系統,那麼借款人出不獲致的經濟發展很可能就此停滯,甚至往後倒退。P273
消除貧窮最好的方式就是創造就業機會,這是全世界一致認同的觀點。但經濟學家眼中只但到一種就業:受薪式的就業。經濟學著作中沒有所謂的「自我雇用」。經濟學者替我們創造了一個世界,在這裡,我們要用大半生,包括孩提時代和部分青春,將自己塑造成吸引老闆雇用的人。一旦準備好了,我們便投入就業市場待價而沽。老祖宗生在地球上,並沒有準備把自己奉獻給就業市場的老闆。如果他們這麼做,應該早就絕種,今天也不會有我們。以前的人自己決定命運,自己創造工作,當獵人、採集者、農夫。這些都是自我雇用的人。
尤努斯提出,經濟學的目的在於,研究國家財富和創造財富的原因,並對此不斷深入探討,但有個簡單的問題卻從不過問,那就是導致貧窮的原因是甚麼? 漏掉了自我雇用這一塊,經濟學也失去了非常重要的社會面向,那就是家庭:男人、女人和小孩。經濟學不去碰男人、女人、小孩等這些社會層面的人際關係層面,還自稱是社會科學,真是令人難以置信。尤努斯也指出,他的成功沒有訣竅,作重要的是,員工的努力和全心的付出。葛拉敏原則上不雇用其他銀行或團體的人,因為平行雇用跟自己體系裡一步一步晉升的感覺不同。我們相信自己的員工在共事過程中,工作的士氣和忠誠度會提升。沒有葛拉敏,這些人也許沒有機會從事高階工作。
葛拉敏的作為,並不僅僅是單單為窮人增加收入而已,葛拉敏甚至為了打破窮人輪迴的魔咒,讓更多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窮人子孫,有更多機會晉身到文明的世界中。

八八風災後的瑪納
八八風災之後,瑪納所建立的信德基金,在信德基金的借出,目的在透過借出的過程,並希望界由資金、技術、團隊的合作,改變原住民目前的生活模式。如果我們可以減輕鄉下貧窮帶來的壓力,就不會在有大批鄉民湧入都市求生。議員說:阿里山的漢人,最不希望看到原住民站起來,因為阿里山鄉有一半是漢人,但是因為原住民鄉,可以有更多的資源進來。說的跟尤努斯一模一樣。
在原民會的訓用合一的計畫中,立意是美好的。所以訓練以後就以雇用與否來評估申請受訓單位是否盡到責任與義務。但是農業是自我雇用為最大宗,且農民之前也大都是農保,為了職訓或是公益彩券的專案,卻要農民放棄農保,而採用勞保。由此可知,政府並未把農保納入就業率之中,而在一年之後,當公益彩券專案結束後,卻又必須回到農保身分,這樣的做法,顯示出各類保險間並無合作的現象,顯示出政府對於自我雇用的解釋,並不包含於就業人口中。

2010年1月9日

我們的社會需要甚麼?幸福

今天開車去台北,為了陪Shu,我知道孤獨無助的感覺。

我開著車,走上新莊往台北的高架橋,連續幾天的陰雨,今天終於出現了溫暖的陽光,我終於知道,為什麼我特別喜歡過了12月的冬天,因為總會有更多機會感受到溫暖。

或許是因為放晴,路上的人車也比過去的周六多了許多,車子過了重新橋,到了忠孝橋,我的車剛好因為紅燈停在重慶南路、忠孝橋口,剛有我是第一部車,一位男士正好等在沒有斑馬線的路上,他的身型壯碩,右手腕上挽了個賣玉蘭花的小籃子,左手那著一支小手機,我通常會像他們購買,但他一拐一拐的往重慶北路方向通過,並沒有向停下來的車兜售,我很注意的看著他,我看著他經過馬路,原來籃子裡的花已經賣完了,他應該是走回原來放玉蘭花的對街去吧。雖是行動不便,眼臉上卻還是有點平安,我想一個這樣的大男人,卻是靠著賣玉蘭花為生,不知道他如何照顧他的家,不知道他是否有成家,如果他有成家,這樣的生活應該是辛苦的吧。我的內心中總會認為一個男人代表著一個家庭的幸福,即使經濟如何發展,也不會在他這一輩子有起色吧。我心疼的看著一位大男人行動不變的經過危險而沒有斑馬線的路口。

但是越是看他,越是覺得面善,我想我一定在哪裡見過他。我想起他應該是多年前我在火車站旁常常看到的一位乞者,我記得,他當時的腳生病,腫的非常的大,腫大到幾乎是不能行走的,他半躺靠的牆壁,兩腿必須伸直,也靠這個行乞,他不會一直發出行乞的聲音,只是一直坐在那裏。
今天再度看到他,雖剛開始對他有種捨不得的感覺,現在卻為他感到高興,他的腳沒有完全健康,但他卻可以行走了,眼神中也比過去有更多的平安,那支小手機真的跟他的體型不相配,但看他拿著小手機的樣子,也有對於擁有那支手機的幸福感。
短短的1分多鐘,讓我看到一個人更比過去過的幸福,這真是一種幸福。

2010年1月7日

我們的衝突,我們的機會,將演化成我們的行動

秘書長昨天拂袖而去,讓我回想起過去2年的事。
或許昨天我們3個人在辦公室都遭遇了極大的難題,我們對事情處理方式也不是在最佳狀況。我面臨了與最重要partner對未來發展的方向、速度、期程上的很大的意見不同,shu遭遇了2個重量級同仁同時離職。這些都只是事實而已,而我們真正在乎的,其實是這些事實背後的所代表的意義。但是我們真的了解嗎? 而我們為何不能突破? 原因或許是環境改變了。

在2年前,當我們決定参加若水的社會企業大賽的這件事,其實這中間我們3人之間也有很多很多的衝突,像昨天這樣的衝突也是不少,3個人不同的個性、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政治傾向,一定會有大大小小的摩擦,但是我們仍然走到今天,原因是我們相信2件事,1.我們相信這樣的不同會創造更另類、更大的火花,2.我們相信我們的目標在於創立社會企業,我們要做台灣第一家社會企業。彼此對這2件事的理想,及對彼此的信任,我們才能在這個充滿變異與小蝦米與大鯨魚的事件中,達到我們所想要達到的目標。不管我們發生多大的衝突,目標使終是目標。而我仍然記得,第一次與張明正見面時,他已經告訴我們,衝突吵架是一定會有、一定要有的。當時我們的答案是,有阿,不過我們都可以處理。現在想想,原來當時的衝突不過是爾爾。

這2年來我們不管歷經多大的困難,我們總是能夠調整我們自己,因為我們有一個尚未完成的目標,不管我們是不是徹夜長談、已經幾乎闔眼昏睡的討論、心理的認同與口頭的yes有差距、對於事件了解不同的衝突…,然而我們還是都在同一目標下前進,我們相信這件事的堅持是會有成果的。

果不其然,我們的努力,在很多人的協助下,有了初步的成果,這個初步成果,改變了當時的環境現況,或許也改變了我們的人心,因為大家或許有了不一樣的目標了。所以衝突也就發生了。或許如果我們沒有奧援,我們CEO CLUB就必須找到所有所需資源,並完成這項任務,或許該說只有我們5人,我們一定會每一個人認養我們認為可以做的事,非常辛苦的完成這個任務目標,因為我們沒有時間討論這些衝突,但在現在我們有了奧援,我們的辛苦減少了,衝突也提早發生。但是最重要的是,我們是不是還有一樣的目標與使命。

放棄不是最好的方式,因為這讓我們與成功完全斷絕關係,但cool down卻是必需的。當我們cool down之後,再次回頭彼此擁抱,再次前進,我們將與成功更加貼近。

2010年1月6日

心中的陰影,要持續到何時?

明天就是1/7 日,生命中一定會記得的日子,然而為何要記得呢? 紀念這個日子的原因是甚麼呢? 我知道為什麼,原因卻讓我自己覺得難過。
過去我的親密朋友都會告訴我為何要生氣呢?世界上充滿了令人喜樂的事,為什麼要生氣呢? 的確,我在板橋看到一棟已101為範本的建築,雖然不是如101的豪擴,我想這一位老闆一定是一位有趣的人,不然他不會就依照101來蓋房子,當然買房子的人更是有趣,因為它們一定會說我住在101,真是博君一笑。人生不就短短幾十年,在乎的到底是甚麼呢?
我常常在想,如果我愛的人就在我跟他生氣的時候,離開了這個世界,我再也沒有任何機會跟她說出我真正想說的話,而一切都會太遲。因為我們自己心裡十分的清楚,我們的真正想要的結果,絕不是現在的樣子,這些不過是一時的。而我們心裡總是會相信著,事情一定會按著自己想要的情況發展,但我們都不是天主,我們無法知道下一分鐘會變成甚麼樣子。
或許是我的童年經驗一直揮之不去,我好害怕所有我的親人好朋友都會像我的爸爸一樣,出門後就沒有再回來過。這真的是我這輩子最無法理解的事,為什麼天上演著一樣的劇情的故事,突然有一天編劇就改編劇本了。
因為這樣,我對一切的事情都是付出與無求,因為我好害怕這一天會突然在一次上演,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再演一次。
愛一個人或許該用他想要的方式愛他吧,但是自己卻要常常受傷。這是甚麼到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