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領農民也可以像工業工廠一樣嗎? 人只不過是所有流程中的的一個步驟,那麼這是我要的嗎?
蕷雲在工作過程中一直狀況不斷,工作時間不確實記錄,上周又有拿走資材卻不交給班長。連議員都已經來跟我說,玉雲腳踏兩條船。這對批評自己族人來說,是很嚴重的。我想這也是要處理的事。
他跟其他班員也不合,一直不斷去上課,卻不願意實際的在田間工作,導致這些問題的背後真正原因是什麼呢?他的住家真是家徒四壁,說真的她的家庭狀況真的不好,不了解為何他不願意認真工作。 她對他女兒是十分關心的,他對女兒學校的責任,他也十分認真,他有喝酒的問題,是不是喝酒後就會產生這些問題。班員說,他會找人喝酒。找人--這兩個字在漢人文化中的解釋不知道跟鄒族一樣嗎?班長跟玉雲一直有問題,可是當我支持班長,要他跟玉雲說清楚,他卻又不忍心這樣做。大家都不要做壞人,我也是嗎? 還是我沒時間?
社會企業的營運,不脫企業的模式,因此依些基本的管理模式也是不會有太大改變。但是NPO就是以人為主,所以引導人逐漸回歸到社會是我們的目標,不管花了多少的資源會是社會資源,這就是NPO,但是社會企業不可以用這種方式做,不然一定會倒。
目前我們就是面臨這樣的困境,要如何突破呢?或是說有人就是不可能進入社會呢? 有這種可能嗎?
租地雇工是我一直堅持的法,因為這個想法非常的NGO。租地雇工造成我今年很大的資金缺口,是因為租地雇工可以維持一定水準的品質,在工作過程中學習,給予班員信心。南三村是沒有農業的,就算有也是零星並且大部分都是漢人種的(真不知道鄒族人如何生存?),如果說保價契作,大概也不多人願意加入吧,更何況品質一定是不一致。這些都是事實,但是資金缺口也是事實,我要如何解決呢?
當初在評估他們的工作機會時,是以願不願意加入及對有機農業的興趣,經過了8個月的經驗,當時對租地雇工的評估太過簡單,但是基於農民對農業的信心不足,如果只是單純的收購,他們的產量不足,一定會影響繼續前進的信心。
農民需要上課+實作+獎罰制度+對政套制度的了解
其實我們目前的設計結合了農會及合作社的功能,但是為何沒有人做這暸個部份的結合?
或許我該先了解農會的運作吧? 這是我的下一個功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